中国大虎头蜂养殖技术

2017-07-30 创业项目 阅读:

  虎头蜂(学名:Vespa)又称胡蜂属,膜翅目胡蜂科的一个属。体色鲜明通常黄黑相间,大颚发达,腹部末端的螫针和毒腺相连。身体长有虎斑纹,故被称为“虎头蜂”。它们以各类昆虫为食,因此对控制自然界病虫害有很大的作用。虎头蜂的生活区域不广,主要分布国家为巴基斯坦、中国南部及印尼。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两省海拔13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区。下面是www.01hn.com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大虎头蜂养殖,供大家参考!

  中国大虎头蜂养殖

  中国大虎头蜂养殖一

  虎头蜂又称胡蜂,体色通常黄黑相间,性情凶猛像老虎,所以人们就叫它“虎头蜂”,蜂毒会使人中毒,出现如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严重时引起患者休克死亡。所以,民间又称“杀人蜂”。在灌阳县灌阳镇仁渡村有一位村民叫伍兴吉,他却偏爱这危险的虎头蜂。2014年他开始尝试人工饲养虎头蜂创业,经过多次失败又坚持下来,目前已建成几十亩蜂场,蜂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县里远近闻名的养蜂人。近日,记者来到他的蜂场,听到了他的“毒”家创业故事。

  人到中年再“蜂”狂一把

  “还没养蜂之前,我就经常去山里‘冒险’——— 掏蜂窝。记得掏到最大的一窝就有16公斤。”1974年出生的伍兴吉,从小到大就对虎头蜂非常痴迷。他向记者介绍,大山里生活着的这种胡蜂体形硕大、凶暴异常,被当地人称为“杀人蜂”,如果不幸被其蜇伤,会使人中毒,出现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若被蜇到要害,一口便可以使患者休克死亡。

  “过去大家都不专业,掏蜂窝的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找来雨衣、雨裤、水鞋,还有头盔,作为防护装备。”伍兴吉说,如今时代进步了,网上到处都可以买到专业的防护服。不再需要自己做,掏蜂的人也多了起来,但也因为如此,山里可掏的蜂窝也越来越少。

  今年42岁的伍兴吉从199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20多个年头,而这20多年来他从未换过工作,始终就职服务于一家电讯公司,从普通职员做到部门经理,一路平稳。家庭也和睦,生养了一双儿女,在大家看来伍兴吉的生活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然而,人到中年的伍兴吉心里却一直密谋着一个“毒”家计划。一直痴迷于虎头蜂的他注意到,近年来,胡蜂系列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市场前景大好。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从2014年开始研究学习并着手人工饲养虎头蜂。

  “家里的老一辈人都反对我这么做,而年轻人都支持我。”伍兴吉告诉记者,对于自己决定人工饲养虎头蜂创业的事情,周围人的支持声与反对声两极分化。老一辈的亲戚朋友普遍认为人到了中年是很难创业成功的,关于虎头蜂的养殖也少有听闻,而且十分危险,这么做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而在年轻一辈的朋友看来,只要找到适合的项目,没有什么不可以尝试的。养虎头蜂虽少见,但一旦成功必然大有可为。最终,伍兴吉决定“蜂”狂一把,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毒”门创业之路。

  “毒”家养殖不简单

  伍兴吉所在电讯公司上班时间较为灵活,基本是上一天休两天,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其余时间他都用来研究虎头蜂养殖技术。他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凭着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伍兴吉逐渐掌握了虎头蜂的所有习性和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到处走访专家,虚心请教,回到家中开始实践。他选择了当地最常见的一种虎头蜂——— 金黄虎头蜂作为研究对象。该品种个头大,蜂群多,它产的蜂蛹幼虫数量多,蜂毒含量也大。

  伍兴吉介绍,每个蜂巢中都有一只蜂王,其余的是雄蜂和工蜂。雌性的蜂王负责生育,雄蜂负责交配,工蜂则负责筑巢、喂养幼蜂、抵御外敌。虎头蜂在每年10月左右交配,雌雄蜂交配后,雄蜂死去,雌蜂成了蜂王。随后蜂王会找一个地方待着,不吃也不动,进行越冬。如果这期间有什么事惊动了它,它可能会死。3个月后解除越冬状态时,如果蜂王还活着,越冬就成功了。越冬之后,蜂王首先自己筑一个巢,作为整个蜂群的基础。在这个蜂巢里,蜂王产出第一批卵,卵经过幼虫、蛹,变成成虫。这些成虫都是工蜂,当工蜂数量达到20多只的时候,蜂王就把筑巢和哺育幼虫的工作交给工蜂,自己专门繁育后代。

  虎头蜂生性凶猛,在养殖虎头蜂的过程中被蜇伤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虎头蜂太凶了,我都已经去医院打过好几次吊针了。”伍兴吉告诉记者,在当地农村有句俗语叫“虎头蜂蜇伤口,等于老虎咬一口。”伍兴吉的一位员工曾在工作时被虎头蜂蜇伤脸部,过没多长时间,整个脸都肿了起来,连朋友都认不出,只得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打针。此外,虎头蜂不仅会攻击其它种类的蜂,来自不同群的虎头蜂也会相互攻击。“所以我在喂食方面也需要尽量的控制,因为它们太饱和太饿都可能会互相残杀。”伍兴吉如是说。

  “在人工养殖金黄虎头蜂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3个关键技术:选蜂王、交配和蜂王越冬。”伍兴吉告诉记者,其中蜂王越冬几乎是当下所有养虎头蜂的人所遇到的一个共同难题,在自己人工养殖虎头蜂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是几十只才活下来一只。他通过不断尝试,搭建多种不同结构的蜂王越冬室、蜂王筑巢室,改善房舍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目前,能做到成功越冬存活下来的几率也只有50%到60%。

  为了更好掌握蜂王越冬的技术,去年,伍兴吉还特地跑到湖南请教了一位资深养蜂人,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这趟学习之后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反而损失更大。去年他的蜂“全军覆没”,光是蜂王就损失200只。

  “可能我不去学他们那一套,反而存活率更高。”伍兴吉解释道,这可能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使然,在湖南养蜂用生的树筒也没问题,而在这里需要用干的树筒才行得通。可见,同样的技术放在不同的地方也不见得同样适用。去年,伍兴吉原本准备了几十方树给蜂王做窝,结果全没用上。

  蜂巢里掏出商机

  去年的失败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伍兴吉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原有的一半存活率算,就该有100只蜂王成功越冬,那么今年就可养100窝。每窝平均可泡50斤酒,产蜂蛹、幼蜂3000颗。按目前市场价80元一斤的虎头蜂酒和8角钱一颗蜂蛹算,每窝能得到6000多元收入,100窝就是60多万元。

  “我现在的产品在朋友圈就卖完了,等明年规模再扩大可能才需要做广告。”伍兴吉告诉记者,目前虎头蜂的蜂蛹、蜂饼、蜂酒,这些东西都能给养蜂者带来不错的收益。尤其是虎头蜂的蛹和泡的酒。

  伍兴吉所居住的地区多为山水环绕,地域常年阴湿,当地不少居民患有风湿骨痛的顽疾。据介绍,以虎头蜂为原料配制而成的酒最先兴起于民间传说,刚兴起时,并不知其有治疗风湿的功效,而当时风湿病例并不多。后经碰巧尝试,才得知该酒有此神奇功效。野生虎蜂酒,是《中国药典》从几千种民间药酒中筛选收录的五种药酒之一。饮用虎头蜂酒可以解除疲劳、祛除风湿、增强血液循环等。于是,他特地请来专业制酒师,反复实验,泡出目前自己兜售的这一款虎头蜂酒,几位村民服用后病情有所好转,产品越卖越好。

  “山区居民不是经常喝牛奶。他们靠山吃山,像这些野生昆虫食品,也是获取蛋白质的渠道之一,所以蜂蛹的销售也不错。”伍兴吉如是说。

  “明年我打算开启虎头蜂冒险之旅的项目。”伍兴吉并不满足于目前单纯的售卖蜂制品,他把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 体验式旅游。他告诉记者,就在今年掏蜂窝的时候,本来是要请小工的,但是两个朋友却主动申请想要去体验一把掏蜂窝的刺激。这让伍兴吉灵感涌现,他计划明年将以“冒险”为主题,让游客在专人指导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到自己的蜂场掏蜂窝,与虎头蜂零距离接触。这样一来,也可以同时让游客品尝自己的虎头蜂酒和蜂蛹套餐。

  为了让记者更好感受“虎头蜂冒险体验”,伍兴吉带领记者进入了一个用于虎头蜂交配的网制笼室,近距离观察人工饲养的虎头蜂。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养有虎头蜂的网制筒器打开,几只蜂趁机飞了出来。

  “呀!蜂飞到我身上了!”此时记者身上停了几只虎头蜂,一只已经靠近耳边,紧张感顿时加重,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其翅膀快速震动的声音。伍兴吉提示记者:“不要乱动,这里面的蜂攻击性不强,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不主动招惹它,它也不会伤害你。”

  伍兴吉表示,虎头蜂的养殖和生意还需要不断的创新改进,自己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让许多人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商机,纷纷要求合作。而他更希望将来可以将自己的虎头蜂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开创“毒”门创业之道,走向脱贫致富。

  中国大虎头蜂养殖二

  本期节目内容:介绍了虎头蜂的养殖效益高,蜂产品产值2个亿。杀人蜂中谁称王?王者金环虎头蜂,蜂巢藏宝似黄金,养蜂险情有几重?昨天我们见识了号称“杀人蜂”的葫芦蜂、金环虎头蜂的凶险,不过跟今天您将要看到的相比,那只是小巫见大巫了。敬请收看虎头蜂的养殖效益高,蜂产品产值2个亿。

  昨天我们见识了号称“杀人蜂”的葫芦蜂、金环虎头蜂的凶险,不过跟今天您将要看到的相比,那只是小巫见大巫了。金环虎头蜂是胡蜂中的王中王,就是这样的凶猛之徒居然有人还要养它,这不是养虎为患吗?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进山八天的拍摄结束了,山路的颠簸让我们几位都稍有不适,但这些天我们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真实的养蜂人的生活,养蜂虽然颇多辛苦和危险,但毕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们的生活变得逐渐充实和富足。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对他们的辛劳最好的回报吧。不过,善良的养蜂人也想通过我们提醒观众,胡蜂养殖区域性强,也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想养殖胡蜂的话不光要掌握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先考察好市场。

  中国大虎头蜂养殖三

  他骁勇善战,是天生的杀手。

  蜂农:两分钟可以吃一只虫子。

  它嗜肉成性,同类都不放过。

  蜂农:害虫都活不了。

  它闪电出击,给入侵者致命一击。

  蜂农:只要靠近蜂巢,它就会蜇人。

  这就是谈之色变,人见生畏的马蜂。

  记者:今天我来到了广西的阳朔县,要跟当地的两位大哥一起去捅马蜂窝,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马蜂啊又叫做胡蜂,黄蜂,俗话说:千万别捅了马蜂窝,为什么呢?因为捅了这马蜂窝以后啊,这马蜂就会群起而攻之,所以这个马蜂真的是惹不起。

  别说惹不起,恐怕一般人连听到它的名字都会闻风丧胆。马蜂的尾部有一根长约5毫米的毒针,蛰人后就会释放蜂毒,蜂毒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酶,过敏的人会出现窒息、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在日本每年至少有40人死于马蜂。

  记者:哎哟!

  万芳芝:没事,是刺。

  你看,马蜂还没抓到,先让荆棘给扎了一下,看来王玥他们冒死捅马蜂窝,还真的是吉凶未卜。

  记者:为什么要捅这个马蜂窝呢?因为马蜂窝里有宝。大哥,我们准备好了吗?

  万芳芝:准备好了。

  记者:行,咱们走吧,你们已经准备好了,其实我心里还是挺害怕的,走吧。

  王玥能不害怕吗?现在是盛夏季节,马蜂的繁殖和活动最为频繁,在这样密林丛中随时都有遇到马蜂,受到他们的袭击。今天虽然有当地最有经验的抓蜂人万芳之兄弟,王玥心里还是没底。

  记者:我们就这样一直往前走吗?

  马蜂令人闻风丧胆,有人却偏偏喜欢。在阳朔这个地方,像万芳之兄弟这样以捅马蜂窝为职业,还能从马蜂身上获得收益,马蜂越多,收入就越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万芳芝:能卖钱啊,很多人要的。

  蜂农:每年20窝,3万多元。

  万芳之在金宝乡是出了名的捕蜂高手,听说再厉害的马蜂,遇到万芳之就能俯首帖耳,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有两件抓马蜂的法宝,今天就要给王玥露上一手。

  记者:它真的会来吃吗,你们就这样举着。

  万:等一下它来这里啊。

  目标终于出现,不过马蜂离地面太高了。

  万芳芝:短了。

  记者:等一下等一下,哇,我看见了一只马蜂了。

  老万拿出爬树的绝活,看见了吧,马蜂上钩了。

  这就是万芳之的第一个法宝,就是他手上这根小木棍上的昆虫-蟋蟀。

  记者:原来大哥准备的这个蟋蟀是给马蜂吃的,它刚才没有吃着就飞了,对吧?

  万芳芝:是啊,它顺着椎树走了,它回去了。

  马蜂是我国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捕食性昆虫,蟋蟀之类的昆虫就是马蜂的最爱。万芳芝他们通常用它做诱饵,引马蜂上钩,这种方式称之为钓蜂。钓蜂的诱饵除了昆虫,当然还有马蜂喜欢的瘦肉之类,每次都能收获而归。 不过这一次好像失手了。

  记者:拍着我手没有?觉得在这个树林里真的很困难的,找到这个宝贝真的不容易的。

  又一只马蜂出现,看来这树林里马蜂还真是不少,马蜂终于上钩了,万芳之将怎么抓住它呢?

  万芳芝掏出了一根塑料薄膜做成的活套,这就是用来抓马蜂的吗?

  万芳芝给贪吃的马蜂系上了腰带,马蜂居然没有察觉,再慢放一次。这样的绝活是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每次马蜂都会能积极的配合。每年从端午到11月前后,万芳之就会用这样的方法捕捉马蜂。白色的薄膜有什么作用呢?细心的王玥看出了门道。

  记者:啊,一看好有经验啊,我明白了,一会儿我们是不是要顺着这个薄膜去找,飞到它的蜂窝里?

  万:对啊。

  这个薄膜称为蜂标 ,有了蜂标,马蜂飞离时万芳之就能找到马蜂的行踪。

  记者:现在是不是扛太多飞不起来吧?

  它会不会蛰人啊,这个好有意思啊!

  拖着蜂标的马蜂飞行缓慢,容易跟踪目标,它通常在离巢直径500米左右的附近觅食。马蜂叼着食物会回到巢穴,万芳之发现了马蜂最后的落点,马蜂窝就在那里。

  记者:马蜂就在那里吗?等等我啊,在哪啊?

  离王玥他们10米左右的草丛中果然找到了一个马蜂窝。平时我们见到的马蜂窝都是在树上,它们的体型比较小,这种把巢建在地下的马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一只马蜂足足有5只蜜蜂那么大,因为头部形似老虎,当地人叫它虎头蜂。

  记者:这个大哥好淡定啊,其实我的心里好忐忑的。

  记者:大哥,现在我们能不能看一看马蜂窝里有什么宝贝啊?

  万芳芝:现在不行,到晚上才可以,白天不敢动它的,附近有人工养的,你可以去看看。

  马蜂不能酿蜜,还会对人畜造成威胁,养马蜂无疑是引狼入室。王玥一听说有人工养马蜂的,决定到附近去看一看,这马蜂到底是怎么养殖的呢?

  他叫李明,是阳朔县金宝乡巴滩村第一个养马蜂的人。因为马蜂容易伤人,他专门跑到远离村庄的深山里租下了70亩林地,养了几十群马蜂。

  记者:这个时候是不是不可以靠近?

  哪里有马蜂窝啊?

  李明:只能在这里看了,那里就有一窝。

  记者:就是那个土堆吧。

  李明:是的,现在看到衔泥巴出来。

  记者:啊我看到了,看到了。

  李明养的马蜂也是体型是最大的虎头蜂。马蜂忙碌的样子看来正在大兴土木扩建巢穴。它们只顾埋头干活,对王玥他们的造访并没有理会 。

  记者:像这一片山上大概有多少蜂群啊?

  李明:有二十几群。

  记者:有二十几群啊?那岂不是我们随时在路上就有可能碰到啊?

  李明:我肯定不会把你带到蜂窝边上去啊,不走到蜂窝边上就没事。

  20多群马蜂真不少,不过它这些马蜂是怎么繁殖的呢?

  李明:在端午节的时候那个蜂巢还比较小,他们就把它挖出来卖给我,我就移回来放到这个山里面,让它继续长,长到11月份,然后我再挖。

  原来这些马蜂也只是将野外的抓回来寄养,等着马蜂窝做大。那么对捕食性的马蜂,李明给它们吃什么呢?

  记者:马蜂我记得是吃肉的吧?那我们给它吃什么呢?

  李明:蟋蟀啊蝗虫啊飞蛾啊这些它全部都吃。

  为了喂这些马蜂,李明还专门养起了蟋蟀,每天就用这样的方式饲喂,马蜂繁殖的快,成本恐怕也不低啊。

  李明:开始觉得养的时候喂肉喂蟋蟀可能会增加它的产量可是实际上喂了以后才知道,它只吃蟋蟀身上一点点肉其他的腹部啊头部啊都不吃,养殖的成本太高了,现在我们就是把它移回来养,就是培育出来的那个蜂王,放它到山里面让它自己去找,这个山里面的树啊长的很好,有很多那个昆虫啊它自己去吃。

  马蜂是天生的杀手,在森林里专门捕杀害虫,在它们饥饿的时候,比自己大的昆虫也敢动手,在李明的养蜂场里,王玥就见到了这样的场面。

  这是一只饿急了的马蜂,甚至对于身体大过自己几倍的螳螂也不愿放过。同样有杀手之称的螳螂可不是好惹的,它用两只有力的前臂左右抵挡,聪明的马蜂向下盘连续出招,一阵惨烈的厮杀,马蜂趁其不备一口咬断螳螂的脖子,成为这场绞杀的胜利者。

  记者:一般是离它多远才会安全?

  李明:要看蜂窝的大小,一般5米到几十米。

  一条冒失的小狗竟然误闯了马蜂的领地,更糟糕的是小狗还在马蜂的家门口逗留,一只看门的马蜂早已锁定了目标,不好,这一口叮在了小狗的耳朵上。

  小狗痛苦的表情上已看出这一下蜇得不轻,下次得长记性了。

  记者:那我是不是可以看到马蜂窝里的宝贝了?

  李明:现在我这一窝还小,明天我带你去看一窝比较大的就可以看到这个宝贝了。

  记者:现在是晚上的九点多,你看现在这个天全部都黑下来了,因为这个马蜂是夜盲性的昆虫,到了晚上它就看不见我们了,而且呢一到晚上它们全部都回到了蜂巢里,所以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

  记者:我们用什么方法将它们一网打尽?

  万芳芝:用火烧。

  记者:火烧啊?那我也想冒险跟你们上山去看一看。

  万芳芝:不行,会蜇人,会蛰死人的。

  马蜂虽然夜盲,但是有趋光性,见到亮光就会扑过来蜇人。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万芳之穿上简易的防蜂服,用手电照在洞口,这样就不会被马蜂蛰伤。

  每一次捅马蜂窝都有可观的收入。多则几千元,少则几百元,这样的诱惑也是村民拼死抓蜂的原因。这样的取蜂方式对马蜂的打击毁灭性的,所以从护林防火和生物保护角度是不提倡的。

  半小时后马蜂已经死伤累累,残存的马蜂也已经没有攻击力,万芳之乘机迅速地将马蜂的蜂巢取走。

  记者:啊,你们平安归来了,太好了,我看看你手上拿的,哇,这就是你们刚刚烧的啊?这宝在哪里啊?

  万芳芝:在这里啊,你看看。

  记者:天啊你就这样吃了?

  万芳芝:是啊你吃一个,很好吃的,营养很好的。

  原来这宝贝就是蜂蛹啊,对老万来说可能蜂蛹是种美味,对王玥可就是个挑战啦。

  记者:我不敢,太可怕了。这个就已经长成形了。这个怎么敢吃啊?

  万芳芝:你吃一个吧,很好吃的,营养很好的。

  记者:不不不,你说的这个宝就是它吗?

  万芳芝:是啊。

  记者:那这个能卖多少钱啊?

  万芳芝:这个就不卖了,今晚就上我家吃这个吧。

  记者:那我得做足了心理准备啊。

  在当地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油炸,可嫩可酥,都能吃到它的本味,有的村民甚至把它当作蛋白质的来源,王玥来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也算没白来阳朔有一趟啊。

  万芳芝:来,尝一尝。

  记者:这炸好了?

  万芳芝:嗯。

  记者:这看起来炸的油光锃亮的,哇,好香啊,感觉的有一种乡村的原生态味道,我来尝一下哈,这个长成形的还不敢吃,就吃这种小一点的吧。吃起来是一种酥酥的感觉里面呢是面面的糯糯的感觉。

  万:你看我吃,不怕的,很好吃的。

  这样美味的确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明天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联系人:李明

  电 话:13087731015

  专家:郭云胶

  电 话:13988299897

中国大虎头蜂养殖技术

http://m.zhuodaoren.com/shangji718683/

推荐访问:虎头 中国

创业项目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 下一篇:中学门口开什么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