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角色名

2018-10-20 故事 阅读:

王者角色名(共10篇)

王者角色名(一)

我国的历史上,用没有大臣用一则寓言故事来告诉君王某个道理的?请简略距离,人物名和寓言故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你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身边的大臣,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样看来,大王受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授予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经常有偶而进谏的;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使臣)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战,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王者角色名(二)

拳皇用英文怎么写?
《拳皇》用英文怎么写? 不是人物名

king of fighters
简写kof
就是格斗的皇帝(王者)

王者角色名(三)

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人那样!”
国王的言外之意是注意是国王的

参考答案:该题考的是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我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每个病人在我心中同等重要).该题考的是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我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每个病人在我心中同等重要).回答者:teacher069人人平等,每个病人在罗伯特心中都像国王一样重要回答者:teacher095在我眼里,只有病人,没有国王
在医生眼里,国王和普通人都是患者,不会区别对待.这个医生遵守医疗行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病人代表被服务的对象,国王代表权势,故事寓意即服务者对服务对象应一视同仁,没有特权的存在.
如果说职业规定着人们的社会角色,职业道德则是这种角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每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都必须信奉和遵守职业道德,这是人们的天职,也是社会秩序的需要.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心”,公务员用好手中的权利是为了人民,为了群众,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以权谋私.被网友们称为“恒山脚下最美女警”的毛丽,就用她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她给自己定下的要求是铁面无私,公正执法.她拒为“特权车”开“绿灯”的做法在网上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追捧.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对待权贵以及普通群众都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否则有违公务员的职业准则.
从服务者角度来讲,应办事公道,公正行使职权;从服务对象角度来讲,应恪守职业纪律,不能以权谋私.我们每个人都要立足于自己的角色,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切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王者角色名(四)

中国朝代年表
要人物名字(比如: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要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实在没有就算了),还要历史大事(要最大的意一件事),一定要超详细(不能太繁琐,打好多好多字 反正我又不要你的 ) 加油干!^_^一定要按照我的要求写!

  中国朝代年表
  朝代\x09\x09延续年数\x09都城\x09开国皇帝
  夏朝\x09前2070年——前1600年\x09阳城\x09禹
  商朝\x09前1600年——前1046年\x09殷\x09汤
  西周\x09前1046年——前771年\x09镐京(今西安西南)\x09周文王姬发
  东周 \x09春秋\x09前770年——前475年\x09洛邑(今洛阳)\x09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x09前475年——前221年\x09洛阳
  秦朝\x09前221年——前206年\x09咸阳(今西安附近)\x09始皇帝嬴政
  西汉\x09前206年25年\x09长安(今西安)\x09汉高祖刘邦
  新\x099年——25年\x09长安\x09王莽
  东汉\x0925年——220年\x09洛阳\x09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x09\x09魏\x09220年——265年\x09洛阳\x09魏文帝曹丕
  蜀(汉)\x09221年——263年\x09成都\x09汉昭烈帝刘备
  吴\x09222年——280年\x09建业\x09吴大帝孙权
  西晋\x09265年——317年\x09洛阳\x09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x09317年——420年\x09建康\x09晋元帝司马睿
  南
  朝\x09\x09宋\x09420年——479年\x09建康\x09宋武帝刘裕
  齐\x09479年——502年\x09建康\x09齐高帝萧道成
  梁\x09502年——557年\x09建康\x09梁武帝萧衍
  陈\x09557年——589年\x09建康\x09陈武帝陈霸先
  北
  朝\x09北 魏\x09386年——534年\x09洛阳\x09魏道武帝拓跋珪
  东 魏\x09534年——550年\x09邺\x09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 齐\x09550年——577年\x09邺\x09齐文宣帝高洋
  西 魏\x09535年——556年\x09长安\x09魏文帝元宝炬
  北 周\x09557年——581年\x09长安\x09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x09581年——618年\x09东(洛阳)\x09隋文帝杨坚
  唐朝\x09618年——907年\x09长安\x09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x09后 梁\x09907年——923年\x09大梁(开封)\x09梁太祖朱晃
  后 唐\x09923年——936年\x09洛阳\x09唐庄宗李存勖
  后 晋\x09936年——947年\x09汴梁(开封)\x09晋高祖石敬瑭
  后 汉\x09947年——950年\x09汴梁(开封)\x09汉高祖刘暠
  后 周\x09951年——960年\x09汴梁(开封)\x09周太祖郭威
  宋朝\x09960年——1127年\x09东京(开封)\x09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x091127年——1279年\x09临安(今杭州)\x09宋高宗赵构
  辽\x09907年——1125年\x09上京\x09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金\x091115年——1234年\x09中都(北京)\x09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x091206年——1368年\x09大都(北京)\x09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x091368年——1644年\x09北京\x09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x091616年——1911年\x09京师(北京)\x09皇太极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果,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王者角色名(五)

唐 宋 元 明 清等朝代的历史,这些朝代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帝王和历史人物,选择一位最感兴趣的人物,简介其事迹,并给以简单的评价.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44年开始为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 .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被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质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清军基本控制中国大陆.
  至康熙帝,平三藩,平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雍正帝、乾隆帝,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后清朝渐渐落入中国历代世袭专制王朝的“兴起—鼎盛—衰落”宿命.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损耗了清朝大量国力.19世纪末的义和团排外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振.由于内忧外患,清朝后期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即维新变法,希望中国能走上君主立宪的的近代化道路.但是遭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族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维新变法失败.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和文字狱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至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自1644年入关以来,清朝共历十帝,享国祚268年.
  如果满意 请给分 急着等升级呢

王者角色名(六)

高分求古今中国的法治人物及其名言
高分求古今中国的十大法治人物及其名言,要十个人,外加每个人说的有关的法治的名言

一、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二、孟子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三、韩非子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四、商鞅 “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五、张释之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六、长孙无忌 “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七、宋慈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八、沈家本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
九、子产 “择贤从政;严刑为治;听从舆论;破除迷信.”
十、李悝 “尽地力之教与平籴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还有很多的,有些是政治家、文学家,但都对当时社会的法制社会做出具大贡献.

王者角色名(七)

求骈文式的历史人物,时事政治评价 人物最好是:战国百家人物,历代明主大臣,就算是从史书上抄的也行.
比如:昔仲尼咨大圣之才,怀帝王之气,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教化乎洙泗之上,戚戚焉,惶惶焉,欲屈己以存己志,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千载之师表者也.
这是我在《三国志》中看到的一段话.就要这样的,现代文的也行,但是必须要琅琅上口.急,请各位不吝赐教,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周昙《孙膑》
  评价西门豹: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司马迁《史记》
  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赤壁》张丰毅饰曹操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评价诸葛亮: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袁子》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三国志》

王者角色名(八)

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

马诗(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马诗(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马诗(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忽然想起周穆王西域取玉,赤骥终于离开凤苑这游乐之地,有了一方展示神力之天地.羡慕,还是期盼?
马诗(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马诗(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二十三首的表现方法总体上属比喻.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诗文大意: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马诗(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马之状,惨不忍睹!是对现实的无奈、未来的恐惧,还是一种警醒、告诫.
马诗(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酒阑饭干之后,君王燕去,马曳车辕.君王之马当非凡马,然骏马岂能只于此种境况中为一个拖拉车辕的角色,谁字吼出了一腔不平!
马诗(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奇骏之马,非刚健之人无以驾驭,下乘之马,蛮儿亦可驱使.此乃奇骏之士的傲世之言,亦有对吕布的思慕之情.
马诗(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飂叔喜龙,豢龙,善待龙.如今飂叔匆匆而去,骏马无怙,西风霜重,栈坍骨折.古者,八尺以上为龙马.以龙喻马,骏马无疑,及其惨状,更痛人心.
马诗(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乌江亭的亭长把乌骓马拉到船上渡过乌江了;而因项羽没有上船,乌骓马在惨烈的北风中,禁不住悲痛地嘶鸣起来.君王他今日拔剑自杀了,到什么地方能再找到象他这样的英雄,随他一起驰骋在疆场上呢?
马诗(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盐坂,因千里马拖盐车经过而得名.供宫女享乐的驽马,可以麒麟银鞯加身,甘食美物更不必说,待遇何其优也!而千里马,顶着午时烈日,蹭蹬于盐坂上,奄奄于风尘兮!对比强烈,意境鲜明.
马诗(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马之轻骏.若有搅阵之用,当可借将军一臂之力.
马诗(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游侠,身佩宝玦,更有侠骨长香.若有千金,换得骏骨,将欲乘之,赴我襄王之梦.
李贺的诗中经常出现吴楚情结,或许有着类似高唐聚散的梦幻经历.
马诗(十四)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香幞赭罗,鳞蹬盘龙,一个新字,一个蹙字,更写奢华.心骄意矜于南陌,驽马逢春!
马诗(十五)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你如果不是跟随了恒公,焉能有降龙伏虎的赫赫伟绩.有朝一日,我从沟壑中腾空而出,自让你见识掠云飞驰的雄姿.羡慕,还是愤懑,无奈,还是自信,说不清.
马诗(十六)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唐剑斩了隋公,骏马归了明主.怎还会去计较金甲太重,只叹飘风太慢,待我疾驰追去.
马诗(十七)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一生荆棘坎坷.叹韶华已尽,世人唯爱壮年小颈,年老力衰,长牙渐露,无法于金埒中射杀驰骋了.
马诗(十八)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伯乐,善相马.旋毛在腹,马千里者也.然,白草,萎草一般,尚要克扣,马纵有千里之能,又如何能跨越青山.
马诗(十九)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因亦称佛寺为萧寺.章台,秦宫殿.竺国之马,空有善相,驮经已矣,到不得章台.
马诗(二十)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燕尾重围,将军已有鱼肠宝剑,但需千里马助臂.将军,且看这边,看我眼中那熠熠神光.
马诗(二十一)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仙人已去,腾黄暂系.须鞭玉勒吏啊,难道腾黄不用,你也就被贬谪到了这高州吗?
马诗(二十二)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死后百余天,有见其乘青骡行走水边.武帝闻言,开其棺,棺空.青骡,生前伴鸾驾,生后神仙列.
马诗(二十三)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汉武帝痴心于神仙梦,炼丹也只得到缕缕紫烟.他不明白,厩中豢养的终不过是些肉马、凡马,压根就升不了天.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绝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试问:依靠这些人怎么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4作者简介编辑
李贺画像
李贺
(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王者角色名】

王者角色名(九)

列举各朝代著名的皇帝和人物列举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的皇帝及他们统治时期的名称

汉景帝和汉文帝 文景之治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明皇李隆基 开元之治
康熙和乾隆
康乾盛世

王者角色名(十)

孝道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一、汉儒对先秦诸子孝道观的整合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它通过阐发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等道德观念,旨在建立以“仁”为中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来宣扬其政治抱负.由于“仁”学的目的是为了恢复
“周礼”,因此,维护宗法制的孝道观遂成为“仁”学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德也成为
中国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受到广泛的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传统的“孝”德无论在内涵、外延,还是在社会功能上,都较古代宗法
社会时期有了大的飞跃.至汉代,经过儒生们的不懈努力,古代宗法制下产生的孝道观,开始趋同于“独
尊儒术”,而作为家庭个人道德德目的“孝”,也一跃上升为社会伦理规范,并打上了政治化、宗教化的烙
印.这其间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孝”德内涵的丰富由于“孝”德的施予对象是“亲”,因此,儒家学派力主“笃于亲”以维护封建等
级制,指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于亲”的“孝”德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关系到子女如何
善待父母;二关系到子女如何期待自己.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孝”亲的首要条件是子女赡养父母,使其吃饱穿暖.“能养”的最初理解,停留在
使父母衣食无忧这一物质表层,儒家学派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HCIJ;$K的意识,将“敬”引入“能养”之中,提高了对“孝”德的要求,认为情感上的尊敬比物质上的侍奉更为重要,从而将对“养”的认识推进到精神层面,提出L“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有三:大孝尊
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体现出社会发展中人的文明程度提高,对精神满足和道德自觉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其次,是子女对父母尽终.父母死后,好好地安葬,并且经常祭祀.与墨家学派主张“节葬”和道家学派主张“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观念不同,儒家学派重视丧葬,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之说.祭礼的要求也不少,最关键的是要有敬意:“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善待父母,其依据的标准是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就是要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要不违父母意志,顺承父母颜色,“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H#IJ;FCK等等.死,葬、祭之以礼,发展至汉代,具体规定为:“哭不!,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配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可见,在我国,对“礼”的推崇是随着封建历史发展进程而不断增强的,它从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化的同时也更加规范化.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首先,子女应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躯
也”"*$.战国末,“孝”德被泛化,认为“孝”体现于一切德行,一切德行又归之于“孝”的思想,其理论出发点正是以子女为父母之“遗躯”.因此,“孝亲”的第一步从保全身体做起:“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成书于汉代的《孝经》干脆明文规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其次,生育后代是延续父母血脉的行为,尽早结婚,养育子孙,对每个子女都是义不容辞
的责任.中国传统的孝道观产生于古代的宗法社会,它所要解决的,并不是抽象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而是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父家长制下的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在宗法制下,使本宗族得以延续并兴旺自然成了头等大事.人类的繁衍,由自然的两情相悦,变为强制的完成任务.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影响而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和农业经济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影响,这里的“后”代主要指儿子.第三,子女能够“立身扬名”以“显亲”,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行为.子女始终对父母保持愉悦、顺从、尊敬的情感,令其一生平安,直至终老,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但这还不是“孝亲”的终点.唯有自己出人头地,门庭光耀,给父母带来荣誉,才是对父母“孝”德的最好表达:“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汉儒们发展了这一理念,把对父母的敬爱推广到父母未竟的事业方面,把对父母的秉承落实到继承其遗志方面,如司马迁继承父愿,写下了《史记》.
与墨家“父子相爱则慈孝”的观点不同,儒家学派突现的是对子女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孔子虽指出子女有有限的谏诤权,但孟子以“父子之间不责善”"加以推翻;尽管荀子以为人父应“宽惠而有礼”和为人子应“敬爱而致恭”",的思想企图将两者统一起来,贾谊也提出了“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的双重规范,乃至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也把“父慈母爱,子孝兄长”作为应有的伦理道德,但汉代新黄老道家学派以“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重新奠定了子女以父母为中心来为人处事的准则,其后董仲舒又以“父为子纲”为代表的“三纲”思想,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亲之情最终确立为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受汉儒的启发,宋代甚至提出了“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的观念.汉代这种单向的权责关系,严重遏制了人类个性的张扬,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消极作用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2“孝”德外延的扩张先秦两汉时期,伴随着“孝”德内涵的丰富,其外延出现了明显的扩张,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第一,亲情下移.战国初期,最有影响的是“孔墨显学”.墨家学派以尚贤、尚同等十事为其政治纲领,力主“兼相爱,交相利”"指出“孝”不限于爱利自己的亲人,还应包括爱民利众;认为人只有“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才能“报我以爱利吾亲也”.与儒家建立在等差之爱基础上的“笃于亲”的孝道观相比,墨家的孝道观更具有博爱的人性光辉.当然,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差别的存在,只能使墨子的这一思想成为一种抹煞现实阶级、等级差别的幻想.随着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逐步确立,这种超阶级的主张不仅无法实现,而且备受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夫兼爱,不亦迂乎?”因此这一学派在其发展中渐入湮没,其将亲情下移的努力也宣告失败.
第二,亲情上移.由于孔子的“仁”学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儒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自觉地
把封建道德和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制结合起来,把“四德”———仁、义、礼、智贯穿到“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中,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明确了行孝的目的是为
了忠君,孝亲与忠君相行不悖.这是后世移孝作忠的根源,体现出儒家学派积极用世的精神.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虽然提倡“自然无为”,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主张摒弃仁义、礼义这些人为的约束以复归人性的赤子之心,但却以君臣父子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指出孝亲与忠君都是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它折射出道家学派虽然力图从精神上超脱现实,但事实上又离不开现实社会,只好“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调和的人生哲学.法家学派则以直躬控告其父偷羊和鲁国人当逃兵这两件事为例,发出了“君之直臣,父之暴子”和“父之孝子,君之背臣”的诘难.不过这种忠孝之间的矛盾,汉儒通过“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思想加以化解,反而确立了忠君与孝亲并行不悖,忠君甚至还重于孝亲的社会意识.汉代赵苞在鲜卑人以其母为人质的情况下,悲号着:“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亲自进击,打败敌人的例子表明汉代人在忠孝冲突时,是把忠放在孝之前的,先尽忠后尽孝.将亲情的范围由父母上移至君王后,“孝”德的外延就由个人道德抬升至国家伦理了.移孝作忠的孝道思想的泛化,表现出儒家伦理政治化的强烈倾向.“五等之孝”具体规定了亲情上移后的“孝”德:处于社会五种不同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人,依据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应尽的孝道也不相同.天子之孝是以孝德化民,治理人民,统治国家:“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为居高有节,常保富贵:“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为言行皆遵道守法:“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士大夫
之孝为:事君则忠,事长则顺,“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庶人之孝为不违天时,勤于耕作,“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总的来说,是各尽其职,忠君报国.
这一思想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积极扶持.为了巩固“家天下”的统治,汉朝统治者规定天下诵《孝经》,五经博士则要兼通《孝经》,由西汉孝惠皇帝刘盈到东汉孝献皇帝刘协的四百余年中,汉代绝大多数皇帝都在谥号中冠以“孝”字.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和法家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的三纲思想相结合,密切了儿道与臣道的联系,推进了孝道与王道的统一.正是在汉代,由于与“三纲”相联系,“孝”、“忠”才在完全的意义上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基本伦理规范.!"
3、“孝”德社会功能的增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对于春秋战国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持否定态度,认为这造成了“言无定术,行无常议”的思想混乱,主张以“功利”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认为一切事物的价值都与实际功利相联系,利益之害毫无疑问也渗透进父子关系之中.法家指出,在利益面前,亲情远不如法律更具有约束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政策.法家唯暴力论的主张,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反过来危及封建制度的巩固.秦王朝的短世,促使汉儒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了“孝”德的社会功能:
首先,“孝”德演变成了“法”德.早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那里,就提出了“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以成
就“孝”德的观念.此时对待行孝与守法的问题,尚采取回避守法的态度,即亲人犯法,子女要包庇,而不是去告发.汉初黄老新道家对此也是持相同观点:“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至武帝时,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新儒学在汉代作为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汉儒为法律章句,改头换面后的法律将“孝”德纳入其中,“孝”德一跃而成为“法”德.汉时有这样一案: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有人说殴父也,当枭首.而董仲舒按《春秋》之义上的“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案例来断明此案:“甲非律所谓殴父也,不当坐.”董仲舒把犯罪动机作为量刑的一个重要因素,既是中国法律史上的重大改革,但也打开了法不责孝的缺口.它使中国封建社会以“人治”取代“法治”,决定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亲情、人情压倒一切,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却外披着一层温情脉脉的纱衣.
其次,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汉儒将天塑造成具有无上权威的人格神,认为人事活动,会从“天”得到反应.君王作为“天”的代言人,“不可不祭天也”.至于老百姓,更是要按天道行事,否则不忠不孝,得罪了君父,就是得罪了天,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董仲舒伦理学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发展到西汉末年,迅速与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相结合,形成一股神学思潮,弥漫了整个东汉.儒生们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儒家经典穿凿附会,编造了一套“纬书”.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于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把谶纬神学定为官方哲学,以至于“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关于孝道中的“通于神明”之事,亦屡见这些书籍之中:“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景云出游.庶人孝林泽茂”;“王者孝及于天,甘露降,泽及地,醴泉涌.”至于行孝受冤,苍天有知的故事,在此时的史书中也有记录:《汉书·于定国传》中记载的东海孝妇和《后汉书·循吏》中的上虞孝妇的例子即可佐证.受西汉末东汉初传入的佛教教义中的“业报轮回”说的影响,上虞孝妇的故事中出现了杀人祭墓“以谢冤魂”这类“冤冤相报”的思想意识.由于佛教传入的过程是一个与中土文化不断交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佛教中宣扬善有福报,恶有罪报的报应论一旦为世人所吸收和接受,很快就被运用到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孝道中来了.汉以后,史书中大量记载至孝带来报应的故事,与佛教报应论在中土的传播是分不开的.“孝”德的法律化、神秘化,使汉代的孝道观在政治化的同时,带有宗教化的倾向.
综观这一历史时期,在由“百家争鸣”走向“独尊儒术”的进程中,历经激烈的辩论后,传统文化中的
孝道思想开始趋同.“孝”德的内涵因与“礼”相联系而得到完善,其外延因与“忠”相比附而更加宽泛,其
社会作用也因与“法”相等同而不断增强.经过汉儒的整合,“孝”终于成为天经地义,成为德教之本了.
二、内在的三大矛盾
孝,作为一种缘于血缘关系的亲情,经过统治阶级的强化,日益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当汉朝统
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它采用的是以礼规范孝,以忠成就孝,以法保证孝的做法,而孝与礼、孝与忠、孝
与法这三大矛盾日后自始至终存在于传统孝道观中,只是随时代的不同,解决的方式不同罢了.
1、以礼规范孝早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将孝与礼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生、死、祭都应按照一定的礼节来行事.成书于西汉的《礼记》更是强调了礼的重要性:“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备受儒家赞扬的“礼”,实际上就是封建的等级秩序规范.过多的礼制,使儒家“言必称孔子”,大事小事引经据典,凡典所不传,籍所不载的,则无所适从.东晋葛洪为此讥评道:“夫儒者所修,皆宪章成事,出处有则,语默随时,师则循比屋而可求,书则因解注以释疑,……一事不知,则所为不通,片言不正,则褒贬不分,举趾为世人之所则,动唇为天下之所传.”(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礼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表现在孝道观上,孝亲的恭敬之意是相同的,但一旦依据“礼”,则孝有五等之分;葬亲的哀伤之情是一致的,但一旦依据“礼”,则丧服也有了区别;祭亲的追思之志是无异的,但一旦依据“礼”,则表达哀思的言语也有了讲究.在礼的约束下,“孝”作为人类亲情的自然表达已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主义,其弊端在汉末暴露无疑.
2、以忠成全孝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有时是和谐的,有时又会发生矛
盾,造成冲突.作为子,在家庭中有孝亲的责任;作为臣,对国家和君王又有尽忠的职分.这两者一是“家
私”,一是“公事”.是“舍私为公”,还是“弃公全私”?人类的情感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国家君王的知
遇之恩的报答面前受到严峻的考验.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儒家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确定了君在前、父在后的等级秩序.至汉朝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则忠与孝合二为一.这是因为“资
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武帝元光元年,由董仲舒初开其义,诏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继承了西汉的选官制度.由于孝廉多以德行当选,而不以才能进仕,汉章帝时已有“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之叹.以孝德入选是仕途的捷径.孝灵帝嘉平六年,“市贾民为宣陵孝子者数十人,皆除太子舍人”(即是明证.儒家以“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作为“孝之终”,将个
人的奋斗目标定在入仕为官,光宗耀祖上,其结果必使孝德的弘扬与忠诚的阐释结合在一起.
3、以法保证孝战国时期的《法经》和秦律,出于李悝、商鞅之手,师宗法家之说.萧何修汉律,摭采秦
律,法典属于法家的系统.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垄断了各个领域,在法律领域,则通过
郑玄、马融等大儒为法律章句,表现出法典儒家化的倾向,乃至出现“法不责孝”的问题.
汉时名儒用儒家经义对各种案例进行解释,内容上吸收了不少儒家学说:如恢复孝子复仇的法定地位,《礼记·曲礼上》中认为“父之!,弗与共戴天”,为祖父、父亲复仇是孝义之举.西汉时曾一度禁止复仇.但法律的禁止并不能阻止事实上的仇杀.这种人情和国法的矛盾到后汉章帝时形成了法律条文,据史书记载:“建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肃宗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是时遂定其议,以为《轻辱法》.”汉和帝时,孝廉出身的尚书张敏两次上疏,陈述法不责孝的弊端,指出:“《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他的驳议虽然得到了和帝的赞同,但后世对法与孝的争议却一直未曾间断过.《孝经》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虽然律令上禁止复仇,但为了显孝,复仇者却屡禁不止,“孝”德俨然成了“法”德.
汉代以礼规范孝、以忠成全孝、以法保证孝的做法在强盛时期的确发挥了它应有的维护上层建筑的作用.但至东汉末年,当社会由强盛走向衰落,由统一走向分裂之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变更.汉儒“独尊儒术”的结果是:物极必反.对孝德的无尽抬升,使它彻底沦为统治阶级标榜利用的工具.当时居丧毁容,佯为哀痛者,不可胜数.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之风,“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谄谀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以至“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的现象比比皆是.曹操掌权后,提出:“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在举荐之列.这种石破天惊之语,昭示着旧的孝道观必将出现新的特色,以补“独尊儒术”的不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王者角色名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927148/

推荐访问:王者荣耀角色名 王者荣耀透视女角色

故事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分钟震撼人心的演讲 下一篇:实践杂志社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