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

2018-09-12 话剧剧本 阅读: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共9篇)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一)

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时间和原因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关于其主要成因,1978年前一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但近年来国内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这三年“风调两顺”,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人祸”即决策错误是唯一的原因.本文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 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本文的结论是:从农业粮食减产因素看,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从农村一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因素看,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关键词]灾害经济学 三年困难时期 自然灾害 决策错误 [中图分类号]136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4)01—0083—11 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以后,一门新兴的经济研究学科一一灾害经济学得到了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并有相关专著问世.2003年出现SARS疫情以后,这门学科成为热点.关于灾害经济学的定义,有人认为:“灾害经济学首先研究的课题是灾害对经济的直接负面效应与间接正面效应,并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其间接正面效应,降低直接负面效应.”[1]有人认为:“灾害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自然灾害,而应对人为灾害以及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下的各种灾害予以高度重视”,“人灾互制、害利互变是灾害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规律”.[2]总的来说,灾害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灾害的关系的学科.用这门新兴学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灾害,不仅对于国史、经济史研究有着跨学科的创新意义,而且对粗具规模的灾害经济学本身也有奠基作用.建国以来对经济影响最大的灾害,人所共知的是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没有“三年自然灾害” 有没有“三年自然灾害”?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只是在人与灾害的关系(即“人祸”与“天灾”)上,不同时期的说法有别.1961年5月31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总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从全国范围来讲,有些地方,天灾是主要原因,但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3]但是,1962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严厉批评了所谓“黑暗风”之后,“人祸”的原因被绝口不提.直到1978年以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直成为这三年历史的代名词.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这与刘少奇1961年的判断是基本相同的. 但引人注目的是,近几年来,根本否定存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文章又不断出现,开始成为辗转引证的热点. 例如,金辉的《风调雨顺的三年一一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一文,利用气象专家编制的1895—1979年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中的120个水文站资料得出全国平均指数,认为:“不论与其他任何灾年或是常年比较,1959—1961年三年灾难时期全国的气候都可以说是天公作美,甚或‘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左’倾狂热及其指挥下的9000万人去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共产风’使人们无心收割庄稼、‘大兵团作战’和瞎指挥的穷折腾,以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死亡和患病等等.正是这些人为因素直接和决定性地造成了三年灾难.它显然不是什么‘自然灾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神话该结束了.”[4] 王维洛的《天问一一“三年自然灾害”》一文认为:“随着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和新闻媒介众口一词地宣传‘自然灾害’,再加上强制性的思想‘教育’,‘三年自然灾害’这个被反复重复的谎言,终于变成了民众心目中习惯成自然的关于那个困苦年代的代名词.”“根据《中国水旱灾害》一书中1959年至1961年全国各省市干燥度距离平均值图,可以发现:1959年全国各省市干燥度距离平均值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1960年全国干燥度略大于平均值,干旱范围比1959年略大,但干旱的程度减轻;1961年从全国来看属正常年份.因此,从干燥度距离平均值的分析中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59年到1961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全国性、持续性旱灾.”[5] 本文无意于论证需要气象学家研究的问题,只想引用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以下简称《灾情报告》)中的史实进行说明. 中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包括旱灾、雨涝等灾害)灾害、洪水、地震等,1958年以前,自然灾害的程度基本为中等或以下.其中1954年的洪水灾害较大,但从受灾面积看仍“属中等水平”[6].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6](p.378).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的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的影响十分严重. 1959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卑,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的生长,黑龙江受旱达4寸—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等地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6—8月,出现以江淮流域为主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已达821.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1959年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并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50年来首位[7].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1960年1—9月,从1959秋季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持续大旱,有些地区甚至300天一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粮区合计受灾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68.9%和56.9%.流经山东、河南的黄河等河流都长期断流,济南地区的800万人生活用水告急.进入夏秋,旱灾扩展到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整个大陆地区除西藏外旱灾面积达3812.46万公顷,是建国50年来最高记录. 1960年6—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达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台风过境时间长达10小时—20小时,高于往年平均数三倍以上[6](p.379).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11省受灾面积达993.3万公顷,直接死亡5000余人.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内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米—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吉林等地143.7万公顷,“鞍山、本溪等地区农田、村庄受到毁灭性打击”[6](pp.378,379). 1960年3—5月、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11个省区,受灾面积138.1万公顷.3—9月,还发生了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个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1960年大灾害不仅成灾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受灾的基础上连续发生,危害更大.另一个特点是早、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部分地区则持续干旱,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1960年,为建国50年来的第2位.成灾面积达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7](p.35),其中1/4面积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成灾人口16300万,也超过了1960年. 从1960年冬季持续到1961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1960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省有67万公顷土地未能播种,河南省有73万公顷农田基本失收.4—5月,淮河流域遭受霜冻、大风灾害,淮北地区有375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损毁房屋504万间. 1961年4—6月,江南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7—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是百年未遇的,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54%,近100万公顷农田没有收成.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土地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280万人断粮,沧州专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4.9%.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风雨侵袭,山洪暴发冲人伊春市,交通、电讯中断,工厂停产.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农田绝收. 1961年8—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的占9次,是建国50年里最多的[6](p.82).淹没180万公顷农田,造成的如渔船损坏、房屋倒塌、海堤被冲毁、人口死亡等损失都超过了1960年. 1949 1998年受灾成灾面积曲线表 单位:千公顷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1966—1969年统计数字原缺. 图1 由图1可见,1959—1961年确实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已经多次提到这个判断,并不像金、王二文所断言的是后来才编造的.1960年10月29日,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8]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一个“特别的理由”就是了解是否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他在分别会见毛泽东、刘少奇时,几次问到这个问题.刘少奇认为:当前的“一连三年大灾”是80年来没有的.毛泽东也同意说:“过去局部性旱灾有过,但全国性的没有.”他还指出,中国水利灌溉抵御旱灾的作用“还差得很远.中国几千年来,加上我们十二年的工作,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耕地有灌溉.其他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要逐步来.”[9]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生产力十分低下,综合国力很弱,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遇到持续三年特大严重自然灾害,出现经济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二)

汉朝时期的官职简表

汉代是三公九卿制度: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
名称 治所
京兆尹, 长安
右扶风, 长安.
左冯翊, 长安.
河南郡, 雒阳.
东郡, 濮阳.
颖川郡, 阳翟.
汝南郡, 平舆.
沛郡, 相.
南阳郡, 宛.
琅琊郡, 东武.
东海郡, 郯.
会稽郡, 吴.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赢偻.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张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晋阳.
涿郡, 涿.
西域都护府, 乌垒.
渤海郡, 浮阳.
辽东郡, 襄平.
乐浪郡, 朝鲜.
如果你想知道得更详细,参见:
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
贺旭志《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张晋潘,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
以及《汉书》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三)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和异同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春秋结束以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从公元前476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历时250多年,以战争频繁而著称.战国前期,吴越衰落,韩、赵、魏诸国先后崛起,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对峙的局面,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由于封建秩序趋于解除体,变法遂成为历史发展的需要.在“智能之士”的策划下,各国相继出现了变法运动.
1、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李悝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在魏文侯时期任相国,在列国中率先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有:①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用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取代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②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夫努力耕作,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和潜能,提高粮食产量,扩大收入,从而达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③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具体做法是:丰收之年由国家用平价购进余粮储备起来,防止粮价暴跌而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灾荒之年国家将丰年储备的粮食平价出售,防止粮价暴涨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④建立法律制度.颁布《法经》,在社会上宣传《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提倡法制.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
2、吴起在楚国变法
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熟谙兵法,善于用兵,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魏文侯是欣赏吴起的才干,任他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吴起受到政敌的排挤,自魏入楚,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之后,被提升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是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的:①废除贵族特权,打击贵族势力.②整顿吏治,革新政治.“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裁汰无关紧要的冗官,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养兵.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战国策��秦策三》),一心为国效力.经过变法,楚国初步改变了“贫国弱兵”的局面,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然而,变法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及悼王死,被贵族乱箭射杀.吴起死后,变法随之失败.
3、齐威王的改革措施
齐国的改革主要在齐威王时期.齐威王即位初期,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严重局面.针对齐国“百官荒乱”的局面,齐威王在淳于髡和邹忌的协助下,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同时要求广开言路,鼓励臣民书谏谤议.他曾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将齐国从封闭专制的政治羁绊中解放出来:“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从此,齐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也随之强盛起来,“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
4、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
战国前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公元前355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 (《韩非子��定法》)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最好采取隐密的权术,表面上不露声色,装作不听、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国君的真实意图,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样就可以做到“独视”、“独听”,从而“独断”.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远不如魏、秦等国.
5、赵国的改革
赵国继魏国之后也进行了改革.赵烈侯时,公仲连任相国,他主持了赵国的改革.公仲连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化人民、建立选官制度和改善财政方面.公仲连推荐了牛畜欣、荀欣、徐越等三位有才之士.他们分别向烈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委三人以重任,并奖赏荐才有功的公仲连.
6、燕国的改革
燕国的改革始于燕王哙(前320—前314年在位).六国的改革早已完成,致力于合纵连横,而燕国尚未改革,国弱民贫,处境险恶.燕王哙苦身忧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甚至亲自参加农耕活动.但他轻信鹿毛寿的进言,竟仿效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将国家拱手交给子之.燕内乱外患并起,几乎亡国.昭王即位后,“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昭王的励精图治,燕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7、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秦国长期偏居关中一隅,与西戎诸族为邻.国内未经过像春秋晋、齐等国那样剧烈的政治变革,宗法贵族势力十分强大.秦献公励精图治,在位时曾进行过一些改革:废除了野蛮残酷的人殉制度;将国都自雍(今陕西凤翔县城南)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栎阳镇东北);推广县制.鼓励商业活动;重新编制户籍,使社会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经过上述改革,秦国国力逐渐增强.献公死后,秦孝公即位,“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继续献公的改革,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征召治国人才.于是,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
商鞅本名卫鞅、公孙鞅,因后来在秦国受封于商,故称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法家学说尤感兴趣.到秦国后,经景监引荐,先后四次见求秦孝公.前三次分别说以“帝道”(尧舜之道)、“王道”(夏商周之道)和“霸道”(齐桓晋文之道),均未引起孝公的重视.第四次说以“强国之术”,孝公大悦,竟至“语数日不厌”(《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秦孝公很赞赏商鞅的治国主张,准备进行变法.由于秦国旧贵族势力很大,孝公又疑虑重重,担心变法会招来非议.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集君臣于朝廷,就是否变法进行辩论.经过这场辩论,孝公打消了疑虑,坚定了变法的信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第一次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是: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百姓有彼此相互告发“奸人”的责任.告发则与斩敌同赏,不告则处以腰斩.一家藏奸,什伍连座.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建立军功爵制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重新规定了20等爵制.“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废除奴隶主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确定政治、经济地位,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③重农抑商,鼓励耕织.“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凡是努力经营农业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④焚烧诗书,申明法令.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打击复古思潮,加强思想统治;整顿吏治,禁绝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的政治钻营活动.这次变法取得了成效,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在对外战争中也连连获胜,显示了秦军的威力.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变法之功被提升为大良造,全面主持秦国的军政事务.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①改革土地制度.“开阡陌封疆”,授土于民,允许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新设置田界,扩大亩积,改100步一亩为240步一亩.②普遍推行县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③迁都咸阳.把咸阳作为政治经济中心.④统一度量衡.下令“平斗、桶、权、衡、丈、尺”,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 ⑤改革赋税制度.“舍地而税人”,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立户的,要加倍征收户赋.⑥革除戎狄风俗.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用华夏族的风尚教化秦人.商鞅完成变法后,将注意力转向对外战争.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虏魏将公子昂,迫使魏国割让河西之土求和.商鞅凯旋而归,受封於(今河南内乡县东)、商(今陕西丹凤县西)之地15邑,号为商君,商鞅的权势达到了顶点.
商鞅变法是相当成功的.他在前后历时10年的变法活动中,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宏伟而细密的变法计划,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对秦国的社会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将新法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使之深入人心,以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秦策一》).商鞅变法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时间之长,力度之强,收效之巨,影响之大,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变法或改革都无法比拟的.虽然,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他本人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但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四)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A.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B.地方政府在设置机构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   C.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要求下级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D.地方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发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故A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6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故B项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地方的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拟定,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故D项错误。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五)

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是
[     ]
A.提倡是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D.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六)

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的定义是什么?

是根据年度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编制的.决算同预算相适应,有国家决算、单位决算,通过决算可以检查和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国家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财政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和目标.
  财政预算由一般财政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组成.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财政预算支出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各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其他支出.而基金预算收入是指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取得的基金收入.基金预算支出是指部门按照政策规定从基金中开支的各项支出.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七)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属于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职权的是( ).
A、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
B、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C、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
D、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A、B、C、D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十六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八)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还存在哪些结构性问题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要:
经过分税制改革,
我国的财政性质已经由职能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
但在财政
支出构方面明显存在中央与地方事权分配不均、
行政经费胀等缺陷,
使得我国的分税制不彻
底,公共财政不到位.因此,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强化对预算支出的监督力,全面、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财政支出预算改革,
使财政支出结
构真正向公共财政转型,彻底完成分税制.

关键词:
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
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
管理
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
并将收入用于政府
的公共活动支出,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保障国
家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财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
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
政支构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分配不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2009

(文中数据都来源于此),我们可以做出表
1
,从表
我们可以看出,中央与地方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分工相当不均,自
1998
年以来,中央收
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处于
50%
以上,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大头,但中央支出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
35%
以下,
2008
年该比重降至
21.4%
.地方政府收入虽然不及中
央,
却承担了全国财政支出的大头.
一些本应由中央承担的支出仍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

成了“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局面,
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
财权过少、
民生财政资金
不足的现状.
另外,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责不够清晰,
往往一件事中
央和地方都有责任,但各级政府应当支出多少并不落实致使一些公共服务不到位.

(二)行政经费膨胀,大量挤占公共支出项目



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统计数据显示,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
管理
费支出的增长
幅度最大,支出金额由
1998

1600.27
亿元增加到
2006

7571.05
亿元,膨胀了近
4
倍.
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由
1998
年的
14.82%
增加到
2006
年的
18.73%
.虽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
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

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

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三)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较低



改革以来,
我国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大,
绝对规模从
1978
年的
146.96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10846.20
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由
13.10%

26.83%
.
我国一直把教育作为一个重
点来抓,
但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主要表现在,
1978
年-
2006
年教育投入占
GDP
比重平均为
4.04%
,

1978
年的
4%

2006

5.1%
,
仅上升
1.1
个百分
点.



(四)科学技术支出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技术支出的规模由
1978

52.89
亿元增
2006

1688.50
亿元、
2007

1783.04
亿
元,学技术占
GDP
的比重却从
1978

1.45%
降至
6

0.79%

2007

0.71%
.虽然科学技
术方面入金额增加了
33
倍多,但是科学技术占国内总值的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这显示出我
国在科术方面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在信息变幻莫测今,科学技术的竞争尤为激烈.因此,
我国还应大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



综上所述,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实际就是财政供给中的

越位








错位

问题.一方面,政府把需要推向市场的事业纳入支出供给范围,增加了财政支
出;另一方面,许要国家投入的公共事业,财政却投入不足.



二、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满足公共财政的需要



公共支出结构的建立要以政府职能目标为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支出总体结构,可按下列方面进行:一是制止行政
管理
支出的过快增长,
明确政府职能,
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缩减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和财构人员数量;二是加大对
科学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三是加对农业的支出,
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
促进科研成果的研究和推广,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加大对
公共服务支出,如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五是增加对环境、资源的保营造良好
的居民工作生活环境.



(二)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
管理
体制上,
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既要坚持维
护中央权威,又要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
使二者有机统一.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在保
持中央对国家财力的相当程度的集中保持中央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
赋予地方政府
更多的财力,
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改善民生.
同时,
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
职责重点,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三)全面、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财政支出预算改革



一方面,改革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借鉴

零基预算

中有益的做法,以改革传统的

增量
预算

的编制方法,提高预算效率.另一方,加快部门预算支出改革进度,提高预算编制的
准确度.
通过编制部门预算,
将原来按功能划分的行政事业经费等全部细化到部门,
所有的
开支都要在预算中加以反映,没有列出的项目不能进行随意开支.



(四)加强预算支出
管理
,强化对预算支出的监督力度



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所有收支都要纳入预算,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
严格按批
准的预算支出.虽然法律对此已有非常明确、严格的规定,但长期以来,有预算而不执行,
没有预算就支出的情况相当普遍,
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分配.
对此,
人大要严格按照预
算制度的基本原则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审计部门也要将财政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强对财政违法的惩处力度,
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支出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
随时跟踪监督
支出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严格按预算支出.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九)

6.会计多选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管理中主要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 )
A.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还未到位。B.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以及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健全。C.财政支出管理的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D.科学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待加强。

ABCD

河南省财政与编制网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874551/

推荐访问:湖北省财政与编制网 荆门财政与编制网

话剧剧本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9国考职位表 下一篇: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会出现那些新武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