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09-06 剧情 阅读:

城市道桥与防洪(共10篇)

城市道桥与防洪(一):

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方面与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主要是四个方面: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和城市防空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当中在硬件方面,是布置各种防灾工程设施;在软件方面,是拟定城市防灾的各种管理措施和指挥运作系统.总的目的是重点保障生命线系统,即指维持市民生活的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等系统继续运行.
  目前,开发区已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规划中包括危险源分布、区域人口疏散策略以及各等级避难场所选址等内容.
  疏散市中心区过密人口,留出足够的绿地、广场和疏散通道,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灾.
  加强对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的生产,储存和疏送设施的管理,防止出现一种灾害发生时引发多种次生灾害.
  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需地上地下结合,市区内主、次干道均应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十层(含十层)以上楼房必须满幅设地下室,增强灾时应变能力.建立城市灾害预测和应急报警系统,健全城市防灾机构.
  加强对军事设施和城市要害部门的保护.
  按照人防要求安排隐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地下基地的建设.本规划期内要基本完成人防工程建设,形成人防工程系统.
  威海为7度设防城市,城市的主要街道、桥梁、隧道、建(构)筑物应有足够的抗震措施,灾变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反应.
  设立四级消防安全区,进一步完善市区消火栓建设.市政消火栓保持间距120米左右,保护半径在150米左右.
  本着消防道路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消防间距不大于160米,宽度不小于6米,长度超过120米的尽端式道路需设15×15米的停车场和回车场.山林要留出防火带路.
  城市防洪等级为二级,重现期20年一遇,沿海护岸工程以50年一遇进行安全设计,防潮高度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15年内需解决城市常浑涝区域的排涝问题,其中主要有和平路与统一路交叉口、东门外积水区、坞口积水区、船厂二中积水区、市南出口工业区等.【城市道桥与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二):

湘江一,二三,四五桥分别是

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连接长沙是河东芙蓉区与河西岳麓区,是长沙市第一座湘江大桥.橘子洲大桥于1971年9月6日正式开工,1972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其总投资18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购置原料和建材、设备.建设用工主要来自于居民的义务投入.桥为大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公路桥,全长1250米,主桥21跨,其中正桥17跨双曲拱桥、最大宽径76米,桥面净宽20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边人行道各3 米.共有18个台墩,在橘洲上有支桥,支桥长282米,宽8米.大桥的墩身为混凝土浇筑,小桥的墩身用块片石嵌砌.
湘江二桥,又称银盆岭大桥,距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约3.5公里 ,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城区,东起伍家岭,西至银盆岭,主桥总长1025米,大桥全长3616米,双向4车道,桥面宽2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3.5米,人行道各1.5米.大桥共有桥墩159个,总投资1.45亿元.北大桥1987年开始兴建,1990年12月建成竣工,1991年1月30日建成通车.是319国道上的一座重要枢纽桥梁.据悉,该桥建成之初还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湘江三桥于2000年9月20日建成通车,因东桥头位于长沙市区城南猴子石,因此在长沙市规范地名时被命名为“长沙猴子石湘江大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建设,并建成两个桥墩,后来工程下马,两个桥墩在风雨中屹立了近40年,在新桥开始建设后旧桥墩被炸掉.长沙湘江三桥是长沙市南二环线上的最大的桥梁.又是长沙市区已建成的六座湘江大桥中结构与造型最简单的一座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型,主要因为1996年筹备建设阶段长沙市的财政出现困难,和厦门一家投资公司达成的投资建设意向协议因种种原因被搁置,桥型设计修改为比较无特色的方式.长沙湘江三桥长1389.62米,桥面宽27米,其中机动车道为双向六车道18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2.5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大桥的桥面铺设采用的都是进口改性沥青,因此从通行角度来看这座大桥显得更为平整,在大桥的东西两头承建方还设置了大型绿化广场.
莲城大桥,工程项目名称为湘江四桥,湖南省湘潭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二环线上的一座特大桥,位于湘江三桥下游四公里处.大桥西起二环线与沪瑞高速公路连接线交点,东接G107国道,全长4.7公里,总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跨湘江主桥长1.4公里,宽27米,主跨400米,由中港四航局采用BOT形式投资建设.
株洲湘江芦淞大桥(又称湘江五桥)是湖南省株洲市区又一横跨湘江的特大型城市桥梁,西起株洲市天元区,接庐山路,跨湘江,东至芦淞区,接红港路.该项目为城市主干道、特大型城市桥梁,全桥总长4461.24m,其中主桥总长1475.8m,主桥主孔为90m+150m+90m拱梁刚构组合体系;主桥副孔为9×46m现浇顶推连续箱梁;接线、辅道长2544.791m,匝道桥分为ABE匝道桥和CDF匝道桥两部分,共长440.65m.其中主桥总长1475.8米,双向6车道,五桥主桥宽33米.湘江五桥是市区“一圈三环”中内环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十大基础工程;在城发集团的积极努力下,湘江五桥可比合同工期提前半年完成建设任务.

城市道桥与防洪(三):

环境保护(10分)
2010年来,某城区地铁、道桥相继大规模开工建设,主次干道工地密布,机声隆隆。图为2013年底某城区道桥、地铁建设工地分布简图。

指出该城区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设。



环境问题:施工产生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

建议:  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的建立与落实,加强规划、监测与管理力度,错开不同工地的施工期;(2分)施工单位应当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采取降噪、防尘、保洁措施,将各种污染降低到最小影响;(2分)市民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选用公交出行,以避免交通拥堵。(2分)




城市道桥与防洪(四):

三峡水利工程在防洪方面有什么作用

防洪的原理就是削减洪峰
三峡水库的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这个容量相当于四个荆江分洪区.当洪峰从上流来的时候三峡大坝控制下泄流量,保证下游的水位不对沿岸的城市构成威胁.三峡大坝把削减下来的流量存储在三峡水库里,等下游水位降到安全水位以下的时候再把洪水下泄.
三峡水库的汛期前安全水位是145米,也就是说要腾出库容迎接洪峰.

城市道桥与防洪(五):

洪水如何发生?又该如何防洪?
今年的洪水超过98年洪水,为什么会出现洪水?主要造成原因?还有国家该如何控制和解决洪水问题?有关文章,有谁知道的说下,

主要是因为上游滥砍滥伐,生态遭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含水量下降,中游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下游受中上游影响,加夏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和环境的破坏,造成洪水.发生洪水怎么办?1、洪水来临时尽快撤到楼顶或高处避险.
  2、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3、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还要准备药品、通讯工具.
  4、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以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5、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城市居民应:
  7、关闭电源、煤气,不要贪恋财物;尽快撤到楼顶避险.
  8、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突遇山洪时应:
  9、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10、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11、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12、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城市道桥与防洪(六):

地理万能公式

一、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四、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五、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六、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收藏该贴1人已收藏 回复 引用 检举 1 2011-08-07 23:56:34 拟,在哪? 1364484232 拟,在哪?
2级 写小纸条
发表于 2011-08-07 23:56:53
2
八、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九、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十、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十一、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十二、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回复 引用 检举 2 2011-08-07 23:56:53 拟,在哪? 1364484232 拟,在哪?
2级 写小纸条
发表于 2011-08-07 23:57:17
3
十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十四、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
十五、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十六、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十七、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十八、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十九、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回复 引用 检举 3 2011-08-07 23:57:17 拟,在哪? 1364484232 拟,在哪?
2级 写小纸条
发表于 2011-08-08 00:07:19
4
二十、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二十一、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二十二、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二十三、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二十四、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二十五、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二十六、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二十七、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二十八、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十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城市道桥与防洪(七):

三峡大坝,号称世界最大水利工程,在10年这次洪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长江沿岸还有那么多城市被淹

这次防洪,起到了削减洪峰的作用
据数据显示,三峡大坝将7万m³每秒的洪峰减小为4万m³,极大减小了洪水对下游的冲击
“为什么长江沿岸还有那么多城市被淹”
1.被淹的城市基本上在长江上游,集中于四川附近,由于地势落差极大,洪峰对上游城市有很大冲击,而三峡位于河流上游的下游部分,无法越级防洪
2.我不清楚下游城市如何,就算下游城市被淹,那是泄洪导致的,因为要防洪,就要先泄洪,泄洪对城市冲击不大,还不及农村.但根据这次洪灾来看,下泄的水只是使中下游江面的水位升高.绝对不会危及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3.如果三峡不泄洪,而三峡最高水位175米,原本的水位较高,洪峰来时会超出水位限制,将会对大坝造成危险.
4.2010年下游城市未遭受洪水袭击,就是三峡的功劳.1998年没有三峡,造成了下游抗洪救灾3个月,损失数千亿元,数千人丧生,数以万计的人被迫迁移.
这就是三峡起到的作用【城市道桥与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八):

舟曲泥石流毁坏土地数

  2010年8月7日23时30分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8月22日,遇难1435人,失踪330人.
  此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指出,舟曲灾区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其一便是外来打工者、流动人员中遇难失踪人员的统计确认工作难度大,在姓名、籍贯、性别、民族、职业以及数量上均难保证准确性.
  8月15日10时,举国哀悼,国旗再次为生命的尊严降下.不期而至的灾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悲伤,更多的则是灾难背后的反思与警示.
  痛定思痛,为了告慰逝者,也为了让更多生者了解灾难背后的成因所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灾难发生第二日晨进入舟曲,便一直全面采访,深入调查.记者试图顺着灾难的轨迹,追寻诱发并导致此次灾难的种种原因.
  上篇
  有关学术资料对泥石流是如此介绍的:泥石流是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巨大.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其一,流域内有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质;其二,流域内谷坡陡、沟床比降大;其三,沟谷的中、上游区有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和湖泊、水库决溃等提供充分的水源.
  应该讲,“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便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
  泥石流成因之地形地貌
  先从舟曲县城说起.山大沟深,两山夹一河,河滩地上建城镇,便是舟曲县城的基本地势结构.其两山为选山山系的两路东西向的山峰构成.严格讲,县城便坐落在陡峭的大山脚下之白龙江边.
  而此次泥石流正是从高耸的北山山谷灌入舟曲县城的.
  此次特大泥石流分两路进入县城,均位于县城东北部.进城入口分别是三眼峪沟、罗家峪沟.进入县城后形成两条分别长达2.3公里与2.5公里,平均宽度约300米和100米的冲积扇.在长长的冲积扇上堆起一个巨大的乱石阵.泥石流最终冲入白龙江,并将白龙江河谷填埋长达二三公里,致使河床提升10米,白龙江水被堵进县城,淹没全城三分之一.
  其中最大的泥石流来源于三眼峪.顺三眼峪向北入山谷,即是三眼峪沟河.三眼峪沟河发源于舟曲县城北部的擂鼓山(海拔4154米)东翠峰山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属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是一条灾害性稀性泥石流沟.
  三眼峪沟呈“瓢”状,面积达25.75平方公里,是整个舟曲县城盆地面积(12平方公里)的2倍多,是县城面积(4平方公里)的6倍多.
  同时三眼峪沟作为县城的主要水源地,从水源源头到三眼峪沟口蓄水池就达7.8公里.
  另外,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828米,最低点的海拔仅有1340米,落差高达2488米.两侧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上.
  舟曲县城地处高山峡谷,正好建于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和硝水沟的汇合处.
  从地形结构分析,三眼峪沟恰好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较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的条件.
  从地貌状况分析,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记者徒步走进山谷发现,三眼峪沟的上游形成区则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较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则为开阔平坦的河谷阶地,恰好是舟曲县城所在地.
  泥石流成因之松散物质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分析了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五大成因,其中两条如下:
  其一,“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舟曲,强烈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专家称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其二,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干旱令这个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互相之间没有粘性.
  擂鼓山属岷山—迭山山系,北与宕昌县接壤,山脊以南的舟曲境内为地质断层带,覆盖着深层黄土和岩峰风化剥蚀的砂石.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下称山地所)教授马东涛,14年前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专门带队到三眼峪沟进行全面勘察.
  马东涛在他之前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造成沟内的堆积物很多.尤其罕见的是,崩塌的山体在沟内形成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坝,拦蓄了沟内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沟内和沟道堆积物超过5000万立方米,其中2000万立方米堆积物是不稳定的,可直接成为泥石流的补给物.
  此次“8·7”舟曲泥石流暴发后,山地所派出山洪和泥石流专家奔赴灾区开展灾情调查.初步认定超强降雨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8·7”舟曲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因素.
  一是三眼峪沟内部有滑坡、崩塌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存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其中多数为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8级地震所诱发.同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此前也曾受汶川地震波及,土质相对疏松,一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泥石流.
  二是三眼峪沟流域上游植被以幼林为主,灌草比例高,局部裸露,储水能力较弱,在经历今年入夏以来长时间严重干旱后,表层土变得更加干松.
  三是在近期强降雨作用下,土体强度极大地降低,形成坡面泥石流,并逐步带动沟坡崩滑岩土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在从中上游汇流至中下游过程中,使得因地震形成的天然堆石坝逐级溃决,并最终导致泥石流流量的增大和破坏力的增强.
  泥石流成因之短时强降雨
  据当地气象台数据显示,8月7日强降雨出现在舟曲县城以北地区,而此时段舟曲县城却降雨较小.
  “舟曲县城气象站测得降雨记录是从7日22时57分开始,至零时降雨量为2.4毫米,最大降雨量零时至1时为6.8毫米,而整个持续6小时的降雨过程为12.8毫米.”
  舟曲县气象局局长魏新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晚,同样位于县城以北的东山乡区域气象站监测到7日22时至23时一小时降雨量为77.3毫米,整个降雨过程时间为9小时,降雨量为96.3毫米.”
  由于强降雨区三眼峪沟与罗家峪沟无气象记录,气象部门只能依据距离强降雨区最近的东山区域站气象记录来表述此次强降雨.
  因此,造成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沟降雨量大小,至今尚无明确答案.
  下篇
  8月7日晚,舟曲县城北三眼峪沟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位于舟曲县城关镇三眼峪村和月圆村首当其冲,而处于河道正中位置的月圆村更是遭受灭顶之灾.
  泥石流沿山坡地势呼啸而下,沿途袭击了城关镇北街村、东街村、北关村、南门村以及白龙江南岸河南新村,所经之处村民、居民几无人员幸免.
  据调查,此次三眼峪泥石流最大流量达1394立方米/秒,泥石流冲出山口瞬时速度达9.8米/秒,冲出堆积物量150万立方米,泥石流过程约为20分钟.
  造成如此严重伤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城市化建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大的泥石流,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是一场泥石流而已,灾难便无从谈起.
  舟曲自建制以来,县城就坐落在三眼峪沟泥石流堆积扇上.过去由于人口较少,城区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白龙江两岸.
  随着人口的增长,县城的范围迅速扩大,三眼峪沟河道,也即泥石流危险区被陆续开发为城区或者住宅区.
  舟曲县城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却容纳了4万多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挤进县城这一弹丸之地.
  在此次灾害发生的三眼峪沟口至月圆村段,河道全部被开发为耕地;月圆村以下至白龙江段,河道则完全被住房所取代,只在中间留下一条不足5米的行洪道.在这次灾难中,河道中的建筑物全被冲毁.
  早在5年前,甘肃《兰州晨报》就以“无处不在的威胁”来描述舟曲的泥石流灾害隐患,文章直指“寨子沟、硝水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等高频泥石流沟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
  报道称:在舟曲,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的事每年都有发生,三眼峪沟泥石流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爆发就造成842间房屋毁坏,死2人伤194人.
  舟曲泥石流频发不仅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足够重视,反而是对于三眼峪沟,这个城市最后一片“风水宝地”的掠夺式开发.
  “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现场——罗家峪沟残留的半栋楼房就建在不到5米宽的堤坝上,距离堤坝不到30米还有3栋已经建设完工的楼盘,正在等待最后的装修.
  有人形容此次“三眼峪沟被泥石流冲毁的不足县城的五分之一,但却损失了整个县城的二分之一财富”.原因就是河道边“寸土寸金”,“能够在这里买房建房的不是舟曲的精英就是舟曲的富人”.
  舟曲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爱辉称,舟曲城区东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在这个狭小空间里,人口却接近5万,而舟曲全县的总人口才13.69万.城区人口密度位居全省县级城市之首,与甘肃省首府兰州接近.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与河道争地的现象并非舟曲县所独有.全国很多山区城镇和乡村都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境地.
  生态破坏
  历史上,三眼峪沟林木繁密,植被覆盖率极高.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陇上小江南”的美誉.此次灾难的三眼峪几十年前都是茂密的树林,最大的树,要几个人才能抱住.
  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十几岁时,三眼峪沟的树木几乎都是一人合抱的大树,林木生长十分茂密”;但“到了六七十年代,便开始大量采伐林木”,采伐“最严重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现在沟内5公里内很难看到一棵成材的树木”.
  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森林资源告罄,无材可伐.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计划内采伐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蓄积25万立方米.
  相关资料显示:舟曲县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为44.7%,远远高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7.48%),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
  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当地村民取暖及其他生活都是用三眼峪沟灌木作为燃料的.
  而且村民还有一个挖树根的习惯.用三眼峪沟村民刘清泉的话说,每到秋冬两季,山上砍柴的人占60%,挖树根的人占40%,“群众烧柴每年消耗近1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
  “即便是国家十多年前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即便九二三林场在三眼峪沟口设有保护站,但这两年照样看到不少从三眼峪沟挖树根当柴火的村民.五六个女性护林员只是在上班时间守在保护站,一到6点就没人管了.”
  舟曲县地方志副主编、地方志续编副主编裴卷举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舟曲县志的主编和另一位副主编也在此次特大灾害中遇难了,”唯有他一人“侥幸逃生”.
  裴卷举认为,长年来以牺牲生态、透支资源为代价的乱砍滥伐,不但没有引起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视,而且还得到“充分肯定”:“我们舟曲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从1952年8月舟曲林业局成立到1990年,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许多地方的森林成为残败的次生林.
  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过度的采伐和盗采不仅破坏了三眼峪沟的植被,同时也破坏了整个舟曲的生态,更可怕的是为可预见的灾难留下了巨大隐患.
  植被的减少不仅降低了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坡面径流,更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1981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就曾经重创舟曲,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被淹,幸运的是,那次灾难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并不多.
  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此次洪水泥石流灾害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拦洪坝溃坝
  8月12日,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黎志恒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一再表示,经过排查,在“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的上方没有水利设施,没有水库”.
  “发生泥石流的山上,有两条泥石流拦挡坝,于1997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对拦挡泥石流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共有7座拦挡坝,此次泥石流毁坏了3座.”黎志恒说.
  8月14日上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三眼峪村71岁高龄老人冯昌义、“8·7”水灾之后刚刚卸任的三眼村村支书杨金朝等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走进此次泥石流的主要源地——三眼峪沟.
  从三眼峪沟口到沟内,记者在村民的指认下明显看到6座被水摧毁的拦洪坝,其中3座为1998年建设完成,另外3座今年基本完工但尚未交付.
  本报记者在两座今年建设,已被洪水冲毁后残留的拦洪坝坝体上看到:坝体两边各不到一米,为水泥座浆衬砌,中间部分约5米装填着石块和沙子;但没有混凝土,沙子都是干的,用手轻轻一抽,石块就掉出来了.
  “拦洪坝纯粹就是豆腐渣工程,不但没有起到防洪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个随时溃坝的水库.”原舟曲县公安局局长两个女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没有拦洪坝,洪水只能沿着河道流到白龙江,不会有这么大的面积,更不会有这么多人遇难.”
  “我们姐妹从小在这里长大,我们家下面3米的地方是邻居家的菜地.这个地方泥石流宽度有500米,要不是拦洪坝溃坝,泥石流根本到不了这里.”两姐妹哭诉着说,“就算弟弟和母亲遇难了,起码下游那么多无辜的人不会被泥石流淹没的.”
  舟曲县政协委员杨炳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更是直言不讳:“今年修建的大坝是彻头彻尾的豆腐渣工程,一个近1000万元的防洪工程,4道拦洪坝,居然才用了400吨水泥!”杨炳成称愿意为自己“说的话负法律责任.”
  杨是搞工程的,他说“粉刷8000平方米的墙体起码也需要500吨水泥,而这道拦洪坝长120米,8米高,底宽6米,顶宽2米……”
  他还指出:三眼峪沟的拦洪坝工程不仅仅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还存在重复承包的现象.就此,杨炳成专门向舟曲县环保局举报过,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看到,舟曲县城区防洪工程综合治理项目三眼峪沟工程中标单位为甘肃广林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造价为5876915.31元.
  就三眼峪沟拦洪坝工程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多次联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敏学及舟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长胜,希望采访舟曲县环保局相关人员,被告知“环保局长因癌症急需手术,其他相关人员谁都不了解该工程”.
  另外,三眼峪沟开山采矿、采石弃渣,以及六道被水摧毁的坝体等,也为此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来源.
  预警漏洞
  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前方工作组的一份调查评估报告表明:此次三眼峪泥石流灾害的堆积物中体积超过20立方米的巨石达100多块,冲出沟口的最大石块直径7.5米,体积290立方米,重量770吨;从沟口往下,泥石流冲击带长约2.3公里.
  8月14日上午,本报记者进入三眼峪沟实地采访,恰好遇到山地所山洪研究室主任陈宁生博士一行勘查,他们在三眼峪沟大峪沟口测量到最大的一块巨石足足有800立方米.
  同行的冯昌义老人说,这块巨石原本在上游300米的地方“平躺着”,被洪水冲了个底朝天.老人说,其上有个天然的石坑,呈鱼形.雨水多时,坑里水满;天越旱,水越浅.多少年来,当地人常常以此来判断年成的好坏.
  舟曲所在的白龙江上游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发育区之一.舟曲县城坐落于白龙江左岸支流硝水沟、龙庙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南峪沟等5条泥石流沟的堆积扇上,十分容易遭受泥石流的侵害.
  自1823年至今的187年间,三眼峪沟先后发生了12次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并对县城造成危害,小规模的泥石流更是频繁,约3-4年发生一次.
  此前的1992年6月4日,舟曲骤降暴雨,从而引发50年一遇的大规模泥石流,共冲毁房屋344间,农田87.73公顷,死伤87人.
  “8·7”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该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事件.此次泥石流最大流量1394立方米每秒,出山口处泥石流流速达到9.6米每秒.
  8月11日舟曲再发生泥石流,当地国土部门称其为“一起成功避险的范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向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国华提问:“看来这次再发的泥石流事件中,我们的预警系统是十分成功的,确保了无一人死亡.那么,几天前刚刚发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有没有起作用?”
  张国华回答说,11日的泥石流在我们的监测范围之内;在“8·7”泥石流之前,县城监测点有56处,56名监测员负责监测;每个监测员报酬600元,负责一个监测点,看每天的变化情况,而且定期做报告.发现险情后,监测员负责上报,或者是正式报警,组织群众撤离.
  张国华称:“‘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后沟口发生的山洪灾害,是在我们的预警监测点之外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监测员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本报记者在“舟曲县重点滑坡、泥石流灾害防灾预案表”上看到,原有的56个监测点涉及城关镇的有两处:一处为锁儿头村,一处为真牙头村,监测人分为张小方和张齐代,监测类型为滑坡和不稳定斜坡.而补充监测员3人名单上仍然没有城关镇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
  泥石流最大特点是其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城市道桥与防洪(九):

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城市道桥与防洪(十):

18.(本小题7分)娄底至新化高速公路的路基工程分段招标,市路桥公司中标承包了一段 路基工程,进入施工

(1)Y=40X; Y=35X;
(2)1620-80=1540
1540除以35=44
44+2=46
答:完成1620m的路基工程,需要挖筑46天.

城市道桥与防洪

http://m.zhuodaoren.com/juqing865092/

推荐访问: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社 城市道桥与防洪编辑部

剧情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8广西东盟时间 下一篇:江苏陪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