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铃声

2018-11-25 个性签名 阅读:

个性铃声(共9篇)

个性铃声(一):

能不能给个200字左右的新闻稿,

范例一:鲜活夏日,简约乐趣 ——三星S208破冰而出 迎着盛夏扑面而来的热情,一向走在手机时尚风口浪尖上的三星公司隆重推出其盛夏主打产品——三星S208,这款以“双彩互动、触发时尚”为主题的全新双彩屏手机在造型上誓把简约进行到底,充满健康的清新气息,一经亮相就被公认为三星引领本季手机潮流的“风标”之作.触发简约主义时代全新时尚,三星S208在造型上以刚性的意象给简约以新的定义.在各种流线型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三星S208方正而棱角分明的造型不但暗示着现代白领男士坚毅的个性,更铸就了一种永不随波逐流的经典.手机上盖除了外屏幕之外没有任何修饰,简单得犹如服装设计中永恒的黑白两色,在时尚的森林里特立“疾行”.同样,深得简约主义的精髓,S208在色彩上与造型相得益彰,白色简洁明亮、红色厚重内敛,而银色则冷光流溢.除了造型上简约清新外,内外双彩屏互动,40和弦的铃声也是该款手机引发激情的两大利刃.S208外屏采用了可实现镜子功能的材料 ,256色STN-LCD,既富有质感又飘逸灵动,而主屏幕则采用三星专利设计的65536色UFB-LCD,128×144像素,画面效果完美逼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S208的40和弦铃声犹如宏大交响曲的前奏,酣畅淋漓;而JAVA技术,则可以下载各种游戏工具,让人兴趣所至,无拘无束.作为先锋潮流的最佳代言人,三星手机在时尚与科技之间的“独舞”为其赢得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节节攀升的市场份额.在三星第一款双彩屏手机S308面世两月之后,被誉为本季“风标”之作的S208再次闪亮登场,不仅触发了盛夏时节中国手机市场的时尚坐标,更是吹响了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又一次冲锋号角

个性铃声(二):

校园观察怎么写?关于不文明现象的?

们常说大学校园是“象牙塔”,“净土”,大学生是“社会骄子”、“时代精英”,而一些大学生却因多元文化的“污浊之气”的窒息而感到迷茫和消沉,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进了大学校园.近日就有报道称,石河子大学举办了一场“污损图书展”活动,共展出了200多册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如油浸、水浸、乱涂乱画、撕页、“开窗”等.据介绍,污损图书现象在各大学很普遍.根本原因是缺乏公共意识.面对着眼前一本本破烂不堪的图书,任何人都会问,这种毁书的不文明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在大学校园中?反省与审视一下自身,应当肯定,我院的绝大多数同学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可贵品质.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言行等方面还存在较为不足,有一些不文明的陋习甚至恶习还存在,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修养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校园里也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
由于教室或自习室内人往往很多,所以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相信这样的经历你不陌生,经常能有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而且铃声还都很有个性,比如“老公,接电话”、“宝贝,来电话啦”,要么就是突然冒出一段和弦的歌曲或几声动物的怪叫.手机铃声虽小,但足以打破课堂或自习室里原本的安静,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学习环境.
如果你常去图书馆自习室,那你是不是了解这样的情形: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有时候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如果你经常去上课,相信这样的现象你几乎每堂课都能看到:常有同学迟到、早退、上课中间拎着书包大摇大摆走出教室,也有同学在课堂上大肆睡觉,大声地聊天,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玩游戏,听MP3,吃东西,翻阅与课本无关的读物,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睡大觉.这样很不雅观与有礼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伤害和不尊重.
有一些宿舍的卫生状况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你可以做好准备大胆地走进去体验一下,看看那脏乱差的样子,闻闻那莫名其妙的气味,然后你就可以豪不迟钝地想到宿舍的那些主人翁们行为的不作为和不应该的行为了.没准你还能在里面发现一两个很坦然地蒙头大睡的人呢.宿舍“小地方”的卫生虽小,但反映出来的个人素质尚待完善.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那你会在公共场合看到吸烟的行为,男女过分亲昵的行为,拖拖鞋,穿背心进入的行为,随地吐痰的行为,随手扔弃废物的行为,一样还可以在公共设施上看到被人涂写刻画的文字和图案.
还有讲脏话,打架斗殴,抄袭作业,剽窃论文,考试作弊,浪费水电,恶意占用公共资源,使用违章电器,等等不文明行为发生在我们生活、学习的校园.而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主语绝大多数就是我们学生自己.
在大学里,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过硬的水平,找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更加自如地挥洒壮丽青春.如果我们对这些不健康思想、不文明言行听之任之,姑息迁就,就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就会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大学校园是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如果大学生以不文明的方式告别校园,这意味他们不可能将文明的意识带到工作中,带到社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的提出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我们得到了一笔诱人的精神财富.在全面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大“八荣八辱”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以文明的行为规范践行之,从身边做起,更鲜明地提倡应该做的,更坚决地反对我们不应做的.
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文明,礼仪的校园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为强化广大同学的文明意识、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树文明风尚.
同学们,文明行为,贵在实践,古人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让我们自觉摒弃不健康的思想,抵制不文明的行为,共同遵守《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崇尚校园文明公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做到举止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上网文明,以崭新的姿态开创我校更加文明、辉煌的明天.

个性铃声(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短信文化的流行原因
短信这种民俗文化,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反抗。
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现代社会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逐渐被异化。在这样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欲望受到了压抑。流水性作业、科层制结构都使得生活越发无趣。于是人们从短信中寻找到了乐趣。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些恶的念头,幽默(整人)短信便应运而生,甚至人的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短信来得到表达。短信是以人为本的,是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
短信文化与模仿时尚和时尚形成的从众压力分不开。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短信文化还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短信文化盛行取代了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短信文化契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的本质。短信永远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在收到短信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短信比电话更为善解人意,更符合东方文化的本质。
短信文化可以说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譬如说一些情话或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短信文化在语言形式上也更适宜东方文化。汉字表达具有多意性,没有单词的间隔,显得更为紧凑,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手机短信的收发方便、快捷。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因此收发短信随时都可进行;一个短信笑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给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与网络沟通相比,短信沟通无疑具有技术优势。
短信沟通比其他沟通方式更为便宜。尽管目前手机用户数已有大幅上升,但高昂的手机花费却让许多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
短信沟通还有一个技术优势,即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通话沟通。
小题1:对“短信文化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反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人们通过短信张扬个性,宣泄欲望,表达情感。
B.短信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仿效。
C.短信文化取代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
D.短信收发方便快捷,比其他的沟通方式都经济实惠,且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因此最适合“大众”需求。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短信沟通优势的一项是
A.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
B.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通过短信来传达,能兼顾收发双方人的“面子”。
C.手机是随身携带的,收发短信可随时进行,这比通话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D.不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会到达对方,其“到达的无限制性”,通话沟通不具备。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短信在当今是一种时尚,也造成了一种“从众压力”效应。
B.只要加入了短信沟通行列,就不会落伍和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C.短信在语言形式上短小精悍,在内容上有画面中的意境。
D.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所以“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说法太绝对)
小题2:(手机通话要比短信沟通更方便快捷,只是价格比短信沟通贵)
小题3:(B.条件联系错,原文为“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C.是指“中文文字”而不是指“短信内容”有“画面中的意境”;D.文中指“许多手机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个性铃声(四):

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 作文

那年我们因为缘分来到了228这个大家庭中,在那里充满欢声笑语。有过辛酸,有过伤感,但更多的是生机与活力,是她们一个又一个的三人组,在我们紧张的复习中带来一丝欢乐。
还记得上课铃声一次次的响过,前排那三个位置一直空无一人,怎么?请假了吗,穿越了吗,去训导室了吗,个个都是谜团啊!直到老师没耐心准备上课时,她们却推门而入,一问,噢是去wc了,这就引人深思,一个厕所区区几十米远啊,她们就搞得好像去长征似的,那么就是人太多坑位太少,不够对应呐。
于是我们就停课,集体解决坑位的问题。诶,怎么会这样啊上文化课上的就开始解决实际问题,太会联系了…。.每每上课在那片区域书声琅琅啊,似乎从来没有停过,那声音,那场面,壮观啊。使人不得以就想超越,一山高于一山,使教室气氛刷刷的上去了,厉害啊,这就是渲染,她们还时不时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指出老师的错误。看,这就是效应啊。她们是如此美丽。如此圣洁,毕业的时候,总在安慰别的同学不要哭,要坚强,可到最后往往是她们抱着头痛苦,是那样惹人怜。
再更前的三个就有说头了,一个比一个悍,曾几何时,老白哭着喊着要远离那佳子,可见这文静的女孩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啊,曾几何时,政治晨度独当一面的她,因为有人给起“老子”,课后便拿着板凳要讨公道,几十号人劝架,那家伙忒猛的,曾几何时,教室里总回荡着一些不知名的方言歇后语,那叫个纯,类似“嘴里注里粥”之类的,不过总有些城里人家不知道,呵呵,讽刺效果超好的。
她们有朝气,有活力,有个性,是我们班一株株的三金花,想起她们会让人无比快乐,想起她们会让人无比温暖,所以让我们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吧,让我们永远快乐。
————至那些已逝去的青春【个性铃声】

个性铃声(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立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刘文典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刘文典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清,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E
(2)①为人方面:不畏强权,坚守气节。②治学方面:恃才傲物,狂傲自负。③教学方面:任性独特,不受拘束。(意对即可)
(3)刘文典面对蒋介石的刁难,坚持平等对话,捍卫大学的独立和尊严;这与祢衡击鼓骂曹一样,表现出敢于蔑视权要、据理力争的精神;章太炎对蒋介石羁押刘文典不满,借此表示对刘文典的支持和赞赏。(言之有理即可)
(4)文人之狂,很多时候是率真、坦荡的真情流露。刘文典为文人气节而狂,为大学独立而狂,为真才实学而狂,为国家命运而狂。他的狂傲自负是建立在真学问、真性情的基础上的;他的狂是对权贵的蔑视,是对尊严的坚守,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又是五四时期科学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言之有理即可)

【个性铃声】

个性铃声(六):

滚动快速作文妙处多多

“学习”之船,方法是帆,载着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学习”之树,方法是根,供给你知识的源泉。

——题记

“铃铃铃……”上课铃声过早地把大家从课间喧闹的气氛中感召回来,这节是语文课,班主任的课,谁敢迟到?

一进门只见语文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对刚进门的同学和风细雨的说:“快点,我们要上课了!”同桌此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碰了碰我,小声说:“老师今天怎么这么高兴?”我心想:“老师的脸,天上的云——说变就变,或许是哪位老师以个性赞许的口吻夸奖了我们这帮顽劣之徒吧!

冬天里的太阳,照在脸上暖暖的。

班主任开口了,他充满激情的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滚动快速作文,他开始饶有兴趣的介绍了这种作文的“新玩法”,我们听得心理直痒痒,我想,我们的注意力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高度集中……

接着他就好像指挥官一样把“全体官兵”分成六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位精明强干的组长,开始首次滚动“演戏”,你看我们那个手忙脚乱,简直惨不忍睹啊,大家这时恨不得多长出一只手,一个脑袋来,各小组各显神通,轮番上阵,终算初战告捷,但也有落伍者,累的气喘吁吁。

有了初战的经验,接下来的几次“战役”,“六路大军”一路杀来越战越勇,那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好不畅快。

滚动快速作文一如灵丹妙药一般,焕发了我们的激情和光彩,激发起了久积在内心的文思,一经挖掘就汩汩喷发,真的有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感觉。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中幸运的有这样一位恩师指点,想来欲退而不能啊,何况有这样一位老师引路,有这样一种颇让人感兴趣的魔法一样的作文教学法吸引呢!

滚动快速作文恰如万花筒一样妙处多多,魅力无限。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巴雁四中八年级 张梦琦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个性铃声(七):

以手为话题的作文!
以手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不要太多了!

掌声
掌声传递着爱意,掌声传送着友谊,掌声给了一个又一个人开心的笑容,给了他们一份又一份的勇气与鼓励.
优美的铃声轻轻抚过每一个人的心头,像是杜鹃鸟儿欢快地歌唱,每一音符净化了喧闹的声音,闹哄哄的场面被铃声带走了,随之取代的是安静的场景.
课跟以前一样,活跃的气氛也在荡漾,同学们也争先恐后的回答,脸上仍洋溢着天真好学的神情.可是一只小手从课桌下面伸了上来,胳膊立在桌子上,低低地举着手,那只手在微微地颤抖.哎呀!这不是上课从不举手,不爱回答问题.害羞的同学吗.她今天怎么举手了?突然老师的目光“唰”地一下子扫向了她,她的脸也随着老师的目光“哗”地变红了,手赶紧收了回去.老师微笑地看着她,点了她的名字,她慢慢地站了起来,掌声被老师调动而起,只不过带着一丝讽刺与嘲笑,漫不经心地给了她.
她的脸红得像个苹果,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声音如蚊子声般的小,同学们都在替她着急,真不知道老师叫她干什么?老师微笑着鼓励她,她说得越来越棒,渐渐地掌声在我心里化成海水,激烈地拍打我的心,我的手再也忍不住了.“啪啪”地拍着,掌声四面八方地涌来,包住了她,不是讽刺,是鼓励;不是嘲笑,是赞赏.她笑了,红着脸坐了下去.
从此以后,她也踊跃地举起了手,我相信是因为那次掌声,是因为同学们对她的鼓励.
掌声真美妙,掌声赛过一切,掌声赛过所有话语,赛过了渺小的羞涩.掌声给了她鼓励.
掌声
伸出双手,张开手掌,拍打几下.这是对自己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小动作.但是当你真心实意的做这个动作送给别人时,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别人来讲这是一种鼓舞,一份礼物.――题记
生活总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失败.当别人灰心丧气时,给他一阵掌声吧;当别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时,给他一阵掌声吧;当别人觉得生命丧失意义时,给他一阵掌声吧.掌声是对人的一种肯定,一种相信.掌声给予人力量,让人觉得其实生存在这个世上是极有意义的.
生活需要掌声,就像人生需要肯定一样.被否定的人生就会迷失了自己,特别是否定自己的人生.在给予别人肯定的同时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让掌声在自己的世界响起.“啪啪……”的声响并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悦耳动听,那是心灵上的撞击,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梦想成功的萌芽.它不是单纯的旋律,它有着人性的歌词.它不是完美的音乐,却是鼓励进行曲.当它响起时,也就是集齐万千目光于一身的时候.这是让人自豪的“电子乐”.人生舞台的聚光灯,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起,灯光就照耀在自己的身上,那是种光芒,耀眼的光芒.掌声也有它存在的意思,它是为了一股肯定的力量在手中由然而生.或许人生总有些许的遗憾,正是人生宽容了遗憾,而赐予了掌声.在你的人生充满掌声的时候,那么你已经站在了成功的最高峰的顶端.
别忘了,在给别人掌声的同时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些掌声不是属于我的!”不要难过,在别人否定自己时给自己一阵掌声.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它不会让你疼,反而它是为了让你赢得更多的掌声.(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拥有你的爱/好像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歌声交会你我的爱……)
掌声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演艺着多彩的节目.在节目的任何的表演的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都会有掌声的响起.生活需要掌声.
当生活遇到了困难,挫折,掌声将给予支持,从而打破了阻止前进的厚障壁;当生活获得成功,掌声将给予鼓励,使生活不断上进;当生活惨遭失败,掌声将给予安慰,使生活奋发前进;当生活走如歧途,掌声将给予原谅,当生活陷入绝境,掌声将给予希望,当生活恐惧不安时,掌声将给予温馨......
可见生活无处不需要掌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前进还是后退,这生活中的没一处细节都需要掌声.倘若没有掌声,生活就不是那么完美的,正因为有掌声,生活才因他而变得光彩夺目,像一个美丽的夜明珠.
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到的”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这样做也不就正是鼓舞自己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表现吗?
生活需要掌声.掌声能使生活成为一个七色板,你的一次鼓掌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为了美丽的生活,给自己掌声,请也给别人一点掌声.

我叫手,英文名字叫汉德.我是一双全职傻手.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从混沌中醒来,在混沌中我抡起巨斧开天辟地,之后,我累得躺下了.又不知过了多久,女娲用我灵巧的个性塑造了很多个也拥有我的人,于是,我渐渐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起自己来,为什么要锻炼呢?不为咋的,因为我是一双傻手.
在兵刃相接的年代里,我是最艰苦的,但我经过磨炼也着实成就了一个智慧、倔强的性格.从张子房手心中的运筹帏幄,到孔明的执扇指挥;从项羽的单手举鼎,到降龙十八掌的威力,这一路走来,虽全身布满老茧,甚至体无完肤,但我内心也欣慰得很,觉得做“手”就该这样.
其实我也有灵动的一面.记得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以琴觅知音,就是在我灵动的弹奏下引来钟子期的.说到他们,我的眼泪就来了,青州司马当年也是像我这样感动的.君不曾见过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也曾听染那“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天籁之音吧.不错,那也是在我的煽动下,才有了百代文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一叹,真是“感时花溅泪”.
有时候,我也思考“做手”的意义.于是,我翻出先哲们的遗训,有一个领袖的一句话彻底地打动了我,于是我上了战场.只见那烽烟四起的大地,号声不已,为了和平的胜利,一个叫董存瑞的战士用我托起了一个炸药包,那时真吓我屁颠屁颠地直冒冷汗,但是我眼前又一次浮现了伟大领袖的那句话——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于是,我做了一次“手格”的提升.
当一个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被我建立时,我也曾想过在自己的将木之年,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但我是傻的,我不知如何享受,而且有人比我更傻,不就是那居里夫妇俩!居然不戴任何防护手套,在黑暗的工作室里夜以继日地折磨我,我痛苦地熬过了不知多少日子,最后,当我举起那炫目的金杯时,我得到了万千人民的歌颂.我想那么做应该是值得的,那也不仅仅是沽名!
今天,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下,我被从沉睡中唤醒.原来,是一个小孩用我扶起了一块倒下的告示牌.
我想,我可能并不傻,虽然有“全职傻手”之称,但我想没有人比我更懂得“傻手有傻福”这句话,因为我傻过.
左手右手
一直以来我就偏爱我的左手.因为左手的手指纤长而光滑,每个指甲都修剪得圆圆润润.而右手,因为长期写字和常用的关系,中指指头生出一块老茧,其它手指也因此有点变形.摊开双手仔细看,如果说左手是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那么右手可以说是长期劳累的中年妇女.直到有一天体育课我摔伤了右手,右手的工作不得不让左手代劳时才知道,原来我的左手是这么软弱无力,它因为长期安逸的生活,已经丧失了它原本的灵活轻巧,这不得不使我掩卷而思……
从远古以来,手对人类来说就已经是一位不可缺少的帮手.我们的祖先用近乎手的前肢采集食物,并用它打手势来交换彼此间的感情.人类的双手创造了社会,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是吗?人用双手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用手建造各式各样的日益先进的建筑,通过手操作各类用手制造出来的机器……试问,哪一样不是用左手和右手协调完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并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写字时,用右手握笔在本子上写,可本子老要溜,这时用左手按住不就皆大欢喜了吗?吃饭时,用右手拿筷子左手拿汤勺,这样不就节省了许多因换来换去而浪费的时间了吗?打篮球时,左右手交换着运球,还是更容易突破对方的防守吗?
而手的大部分功能都是通过手指体现出来.我们的手指之所以能完成各种精巧而又复杂的动作,这跟手指的构造是有很大关联的.手指可以向手心一侧灵活自如地弯曲,因而能瞬间抓住东西.手指的协调配合能制造精美的物体,能发明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产品,能绘出栩栩如生流传千古的画,能弹奏出许多曼妙悦耳流芳百世的乐曲,能写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文章……
每根手指是平等的,即便它们的功能不同,但他们却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左手、右手也是平等的,如果你还存在着比较喜欢哪只手的念头,我建议你不妨找一天,只用其中的一只手来吃饭、穿衣、系鞋带……
现在,右手的伤已经好了,它已经重新回到岗位上了,而左手,它也不再被主人闲置一边了,它们就像伙伴一样互相合作,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朋友,你爱护你双手吗?不管怎样,从现在开始,请好好珍惜你的双手吧!

个性铃声(八):

初中新老师 作文

这天,天空中下着零星小雨,本来我是最讨厌这种天气了,可是那天却不一样,那天的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迈着轻快的步子,背着崭新的书包,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新的校园。褪去小学的稚气,用崭新的自己来迎接新同学和新老师。
张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我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叮呤呤”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迎来了我们的新语文老师。初见张老师,我根本辨不清他的年龄,他有一头是地中海发型:前面就几根头发,头顶一根头发也没有,光秃秃的,后面倒是有十分密集的头发。他带着一副黑色的眼镜框的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的。他的眉毛也十分有个性:又粗又黑,像两个倒挂的月亮,看起来挺有喜感的而且不凶。他体型微胖但是很高,看不大出。
“大家好!我叫张抱舟……”底下的同学们笑成了一片,可是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接着往下说:“我名字中的张是弓长张,抱舟就是抱着一条小船,全国就我一人叫这个名字,不行的话你们可以去网上百度一下我,反正好的坏的都是关于我的。”“哈哈哈……”同学们又笑了起来,这次是因为老师讲话时的口音太重了,特有趣儿。张老师仅仅讲了两句话就深深的把我给吸引住了,张抱舟----张老师我们以后的语文老师我暗暗的想,接下来张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几个象形字,并且告诉我们该如何记住它们,这是我初中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一堂生动、有趣、放松的语文课。还有一次,我们学了一篇古文《陈太丘与友期》,第二天老师要默写其中的文学常识,张老师要我们默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多人都把刘义庆的庆多加了一点,张老师就用标志性的话说了(带口音):“俗话说得好广大为庆,你们把庆写成了广犬了,呢是什么,一条大狗吗?”话音刚落全班都笑起来了,看,我们的新语文老师是多么的幽默。
这就是我们的新语文老师,用四个字概括他就是:幽默、风趣,用四个字概括他上的课那就是:生动、轻松。

个性铃声(九):

对于荒岛余生的主人公如何在荒岛生存的具体介绍

  《荒岛余生》是节选自名著《鲁滨孙漂流记》的,但是节选部分既不是写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是记叙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对鲁滨孙落难荒岛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面对这些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对这大段的心理描写感兴趣,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置身荒岛的鲁滨孙的心理状态呢?我想到借助“实话实说”的方式让学生以鲁滨孙的身份接受记者的访问,也许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的理解文本.因此,在预习阶段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大组就是经历28年艰难困苦之后回到家园准备接受记者采访的鲁滨孙,要求这些学生细读课文,主要把握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体会他当时的感受;第二大组是担任采访任务的记者,均由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前准备好问题,由我将问题进行筛选排列;第三大组是现场的观众,必要时可以协助鲁滨孙回答或充当记者发问.于是便有了以下这堂课.
  课堂实录:
  师开场白:“今天我们‘实话实说’节目组有幸请来了鲁滨孙先生,首先我们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鼓掌)我们都知道鲁滨孙先生独自一人漂流荒岛,并在那儿顽强的生活了28年,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个奇迹啊!我们的小记者们对您这次的经历很感兴趣,他们准备了很多问题.鲁滨孙先生,您准备好了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的胸有成竹的等候提问,有的抓紧时间再温顾一下课本,有的带来了原著《鲁滨孙漂流记》.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都开始关注文本了.
  记:“鲁先生,您刚到岛上时是怎样想的?”
  鲁1:“我当时想我怎么会这么倒霉,流落到这么个荒岛上.”
  鲁2:“我当时真的就想死了算了.”
  鲁3:“我认为我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心情差到了极点.”
  ……
  师追问:“那你后来又怎么想呢?”
  鲁1:“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
  鲁2:“我想起了和我同船的另外10个人,他们连命都没了,可我还活着!”
  鲁3:“我还想到了我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很充足.”
  观众补充:“我觉得我可以活下去的,而且一生都不会有冻饿之虞,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就这样一切都按我预先设想的情形在展开着新课的学习.但是没过多久,我便听到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问题.有观众问:“你想过设法离开这个岛吗?”而问题的提出者竟是一个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我就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中有人脱口而出:“没有.”又有人反驳:“不对,肯定想过,只是条件不具备罢了.”我提醒学生以文本的主角——鲁滨孙的身份去思考这个问题,不一会儿记者中就有人举手:“我想帮鲁滨孙补充一下,当时他肯定想过,因为文章最后写到‘我不再整天眼睛望着海面,等船来了.’这说明当时他肯定想过离开,只是没有办法离开.”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嗳,就是吗!”我也微笑着表示赞同.
  圆满解决这一问题之后,课堂又按我预设的进行了下去.当问题提及鲁滨孙是怎样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时,学生对“衣”和“食”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提到“衣”时,学生有的依据文本认为:在热带气候中不必穿衣;有的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认为:即使需要穿也可以用树叶、羊皮等现成的材料制作.更让我吃惊的是,有学生想到了在岛上怎样解决喝水问题,学生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的说可以喝露水;有的说可以收集雨水;有的说可以把海水煮一煮再过滤就行了……虽然这两个问题不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但我还是忍不住暗暗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正是已投入了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当成了文本的主角在为自己的生存出谋划策呀.这是我不曾料到的,也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
  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讨论文本的主题时,学生提出:“你(指鲁滨孙)在岛上28年了,外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你再回到这个社会中来能适应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肯定不太适应吧”、“我相信给我一段时间,我就会很好的适应”、“ 我之所以不停的记日记,就是为了让我的脑子多思考,也是为了跟得上这个社会.”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是意犹未尽……
  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
  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上课例中,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应该一带而过.

个性铃声

http://m.zhuodaoren.com/haoci949863/

推荐访问:个性铃声排行榜

个性签名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个性网情话短句子 下一篇:个性说说十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