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2016-04-12 古文典籍 阅读:

第一篇:《《狼》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第二篇:《《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大意: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第三篇:《《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

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

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第四篇:《《吕氏春秋贵公》 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贵公》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先圣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

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

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

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译文: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

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

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

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

仇的)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第五篇:《1《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吴均及“书”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叔庠, 朝梁 家。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飘荡( ) 缥碧( ) 急tuān ( )甚箭

互相xuān ( )邈( )泠泠作响( )

yīngyīng( )成韵 鸢( )飞lì ( )天者

经lún世务者( ) 窥( )谷忘fǎn( ) 横柯上蔽( )

答案: Piāo piǎo 湍 轩 miǎo líng 嘤嘤 yuān 戾 纶kuī反 kē

重点字词解释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猛浪若奔( ) 4、互相轩邈( )

5、泠泠作响( ) 6、好鸟相鸣( )

7、蝉则千转不穷( ) 8、横柯上蔽( )

9、经纶世务者( ) 10、窥谷忘反( )

11、鸢飞戾天者( )

答案:1、一样的颜色;2、顺、随;3、飞奔的马;4、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5、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6、互相和鸣;7、通“啭”,鸟叫声;8、树木的枝干;9、筹划;10、同“返”,忘返;11、至

重点句子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案:1、(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3、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4、(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5、(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6、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7、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通 ,译为:

2、窥谷忘反: 通 ,译为:

答案;1、“转”通“啭”, 鸟叫声

2、“反”同“返”,忘返

词类活用

1、猛浪若奔

2、互相轩邈

3、望峰息心

4、风烟俱净

答案:1、奔:动词作名词,译为:飞奔的马

2、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译为: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3、息: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停息

4、净: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消散、散净

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 ) 天下独绝( )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许:一百许里( )

曳屋许许声( )《口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3、负:负势竞上( )【《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

4、书:与朱元思书( )

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

羲之之书晚乃善( )《墨池记》

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1、消失;绝妙;极;与人世隔绝;2、约数,上下、左右;拟声词;答应、应许;处所、地方;3、凭借;背;4、信;写;书法;书籍

古今异义词

1、任意东西

2、鸢飞戾天者

3、经纶世务者

答案: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今义: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2、戾:古义:至;今义:罪过;3、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政治才能

文言句式

省略句式,状语后置句式:“急湍甚箭”等于“急湍(于)甚箭”,“(于)甚箭急湍”,译为:急流比箭还快。

理解性默写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作者欣赏山水后的感慨的句子是:

3、本文中写了山奇水异,山奇在: ;水异在:

答案: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山高、树多、景美;清、急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2、作者在文中调动了多种感官来写山之奇:视觉、听觉、感觉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中考链接

(2009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题。

【《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自 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B.从从流飘荡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绝 猿则百叫无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日有时见日 日光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4分)

①天山共色( ) ②一百许里( )

③互相轩邈( ) ④窥谷忘反( )

3、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6分)

(1)说说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

(2)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

4、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3分)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

答案:1、(2分)C 2、(4分)①同样 ②左右、多 ③往高处伸展(只写“高”扣0.5分) ④同“返”返回

3、(6分,每题3分)示例:(1)山水风光(山光水色)奇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2)富春江激流飞腾,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波浪汹涌,像骏马在奔腾。

4、(3分。意思相近,结构相似即可)①示例:百里江水皆缥碧 ②示例:寒树间好鸟相鸣 (2009年)柳州市

文言文阅读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译文: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答案:1、(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2、A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襄”“沿溯”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评分:“经纶”“反”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每空一分,意思对即得分)

(2009年)泉港区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整体感悟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3分)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文中“ ”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6分)

⑴许: 一百许里(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杂然相许( )

⑵绝: 一猿则百叫无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天下独绝( )

3、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2分)(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每空1分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6分)⑴许:上下,左右 答应 赞同

⑵绝:停,断,消失 隔绝 绝妙

3、(2分) D

4、(4)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1分)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1分),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语义1分,表达1分.

第六篇:《《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为怪

【启示】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

第七篇:《文言文《斗牛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牛时,夹尾于髀①间,虽壮夫膂力②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文言文《斗牛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言文《斗牛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①髀(bì),大腿。②膂(lǚ)力,指全身的力气。膂,脊背。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暇日展曝于厅前( ) ②有输租氓见而窃笑( )

③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 ④公为之叹服(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②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晒太阳。【文言文《斗牛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文言文《斗牛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

"

《独醒杂志·元祐初》原文及翻译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73796/

推荐访问:独醒杂志原文及翻译

古文典籍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袁宏道《游高梁桥记》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