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2016-04-12 古文典籍 阅读:

第一篇:《《清史稿~杨玉科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杨玉科传》

《清史稿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 杨玉科》原文

杨玉科,字云阶,寄籍丽江。其先居湖南善化,既贵,还本籍。同治初,从和耀曾讨回。岑毓英征曲靖,识拔之,命领百人为前锋,积功至守备。四年,署维西协。李祖裕叛,杀把总陈聪。毓英虑生变,檄玉科代之。玉科至,刺杀祖裕,宣谕部众,皆伏服,遂克丽江、鹤庆,繇是显名。

俄而杜文秀来援,拥众可二十万。玉科所部止数千人,屡战弗胜。二城复陷,玉科溃围出走永北。六年,从克镇雄,长驱猪供箐、海马姑,与有功,叙游击。七年,西寇环偪省城,玉科绕四川会理,间道袭元谋、马街,规武禄,抄其后,克之,进平罗次。八年,平柯渡、可郎,迁副将,赐号励勇巴图鲁。乘胜规嵩明,下寻甸。毓英奏令主三姚军事,连复大姚、浪邓。省城围解,擢总兵。明年,破姚州土城,被巨创。益开地道三十馀穴,雷发,北城陷,遂拔,擒伪将马金保、蓝平贵。三姚平,擢提督,易勇号瑚松额。无何,州西警,复令主大理、丽江军事,发全师速援宾、邓,遂败寇云南驿。其冬,克长邑村,进规炼铁,擒伪都督杨占鹏。於是大理北路定,权开化镇总兵。十年春,克宾川。初,永昌之陷也,玉科为伪将马双元所得,见其人可用,劝归命,与订交,嘱异时得志相援手,纵之归。至是约为内应,克之,署提督。攻大理小关,邑寇诈降,设座礼拜寺,约玉科往。比入,心动,命移座;动如故,命再移,有间,地雷发,得不死。玉科怒,手刃四人,双元锐身护之出,竟复其地。逾岁,连下漾濞、赵州,进规大理。其地东临洱海,西倚苍山,自文秀窃据,内筑土垣,包伪禁城其中。玉科掘隧以攻,轰溃东南城,诸军蹈隙入。寇死拒,复窖地雷破之。顿莲花池,益师五千环攻城。文秀开壁出荡,亲击之。败退,饮毒不即死,其党蔡廷栋舁以献,气息仅属,割其首解送省城。毓英至,廷栋佯乞款,阴埋地雷於行馆,迎玉科。玉科诺之,潜至伪府,据炮楼大呼,兵士争血战。毓英隐卒城外,度玉科已达,乘夜梯登。两军既合,巷战竟日,寇披卻,越数日,夺门走。克伪都,获文秀家属及廷栋等百三十人。捷入,赏黄马褂,予骑都尉世职。十二年,克锡腊、顺宁,移师协取云州,再予一骑都尉。全滇告宁,改一等轻车都尉。明年,入觐,垂询滇池战状,视伤痕恻然。光绪改元,还署任,赐头品服,晋锡二等男。是时,滇边野夷杀英官马嘉理,英公使诉於朝,朝旨趣捕急。玉科搜获而通凹、腊都等十五人,钅巢送省城伏诛。谳定,会邓川罗洪昌谋乱,袭州城,遂移师马甲邑,克东山,擒渠率。二年,移广西右江镇。创发,乞解职,疏甫上,適苏开先陷腾越,势岌岌。玉科力疾视师,不百日悉平之,被赏赉。三年,徙广东高州镇。六年,署陆路提督,坐其侄汝楫仇杀知府孔昭鈖,镌三级。寻复。十年,法越事起,率师出关,扼观音桥,法军至,设三伏败之。闻谷松警,亟往援,而敌已乘虚入,数战皆利。明年,法以重兵入关,教民应於内。玉科曰:“吾百战馀生,今得死所矣!”开关搦战,中炮亡,诸军皆溃,至无人收其尸。李秉衡莅关,乃归其丧,妻牛氏殉焉。追赠太子少保,谥武愍,予大理、镇南关建祠。

三、《清史稿 杨玉科传》、《大理县志稿 杨玉科传》翻译

杨玉科,字云阶,将籍贯挂记在丽江。杨玉科的祖辈居住于湖南善化,等到地位显贵后,回到祖籍所在地。清朝同治初年(1861年),杨玉科跟随和跃曾讨伐回民。岑毓英讨伐曲靖,赏识提拔他,让他率领百十人做前锋,靠不断累积的军功升迁到守备(官名)。同治四年(1864年),被任命为维西地方的协统(官名)。李祖裕反叛,杀死把总陈聪。岑毓英担心发生变乱,发文书召玉科取代李祖裕。杨玉科到任后,杀死了李祖裕,向李的部下讲清楚李祖裕反叛的错误,部众都诚心臣服,于是攻克了丽江、鹤庆,从这以后杨玉科的名声开始显扬。

不久杜文秀(带兵)来犯,拥有士卒大约有二十万。而杨玉科的部众仅仅数千人,多次战斗都没有取胜。丽江、鹤庆两城再次失陷,杨玉科溃退突围出走永北(今永胜)。六年(1866

年),跟从岑毓英攻克昭通镇雄,长驱直入贵州猪拱箐、海马姑,因为有功,授予游记将军。七月,西边的贼寇(杜文秀起义军)四面逼近省城昆明,杨玉科绕道四川进攻大理,声东击西袭击元谋、马街、禄劝,从背后抄袭,战胜了敌人,进军平罗次。八月,杨玉科平定柯渡、可郎,因功升迁为副将,清廷赐予励勇巴图鲁(“巴图鲁”在满语中是“勇士”、“有才干的人”) 的称号。

杨玉科乘胜攻克嵩明,打下寻甸。岑毓英上奏让他主持三姚军事,接连光复大姚、浪邓。省城昆明的围困得以解除,杨玉科提拔升任总兵。第二年(1867年),攻打楚雄姚州土城,攻城军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下令开挖地道三十多处,地雷爆炸,攻陷北城,最后攻下了这座城市,擒获伪政权的将领马金保、蓝平贵。三姚平定,擢升为提督,将勇将的称号改为瑚松额。没过多久,西部战事吃紧,岑毓英又让杨玉科主持大理、丽江的军事,征发军队火速援助宾川、邓川清军,在云南驿击败起义军。这年冬天,攻克长邑村,冶炼兵器,进一步谋划,擒获伪政权都督杨占鹏,大理地区北边得以平定。杨玉科记名文山开化镇总兵的职务。

同治十年(1870年)春天,杨玉科攻克宾川。当初,永昌(今保山)陷落,杨玉科被伪政权将领马双元擒获,杨玉科看到马双元是个可以为其所用的人,劝他归顺清廷,并和他结下交情,嘱咐他将来得志时互相援助,结果马双元放走了杨玉科。就这样约定作为内应,攻下永昌城后,杨玉科兼任提督。

攻打大理小关邑时,贼寇(起义军)假装投降,在礼拜寺内安排座位,约杨玉科前往那里。等到杨玉科入座,感到不对劲,命令移动座位;移动座位后还是觉得不对劲,让人再次移动座位,两次移动座位之间有时间间隔,在间隔的时候地雷爆炸,杨玉科得以侥幸活下来。杨玉科大怒,亲手杀死四个人,马双元身手敏捷护卫杨玉科出来,最终收复了义军占有的土地。

随后,杨玉科接连攻下漾濞、赵州(今大理凤邑),谋划进军大理。大理这个地方,东边靠近洱海,西边倚靠苍山,杜文秀建立政权之后,在大理垒筑城墙,将政权的宫禁之城包裹在其中。杨玉科挖地道攻城,轰塌东南城墙,清军顺着城墙塌陷处攻入城中。起义军拼死抵抗,杨玉科命人埋地雷攻破义军的防守,在大理东南莲花池停留,增加五千军队从四面围攻大理城。

杜文秀开城出战,亲自率军反攻。杜文秀失败退回城中,服毒药没有马上死,他的党羽蔡廷栋将杜文秀献给杨玉科,杜文秀还有微弱的气息,将杜文秀的头割下来送到省城。(主帅)岑毓英到大理后,蔡廷栋假装祈求投降,暗地里把地雷埋在行馆,迎接杨玉科到来。杨玉科假意答应了蔡廷栋的要求,暗地派人潜伏到杜文秀的王府,控制了炮楼,与义军士兵展开血战。岑毓英将士卒隐藏在城外,估计杨玉科已经到了,就趁着黑夜用云梯登上城墙,两军汇合后,与义军巷战了数天。杨玉科攻克了大理政权的首都,捕获杜文秀的家属和蔡廷栋等一百三十人。获胜的捷报传到朝廷,皇帝赏给(杨玉科)黄马褂,授予他骑都尉的世袭职务。

【《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同治十二年(1772年)攻克临沧的锡腊、顺宁,调动军队协助攻打云州,朝廷再授予他一级骑都尉职务。整个云南省平定后,改封杨玉科为一等轻车都尉。第二年(1873年),到京朝见皇帝,皇帝亲自询问云南的战况,看到杨玉科身上的伤痕,感到十分悲伤。光绪元年(1876年),回到大理官署任职,被赏赐头品朝服,晋升二等男爵。

这时候,云南省边境的少数民族杀死了英国人马嘉里,英国公使到北京申述抗议,朝廷下旨尽快搜捕相关人员。杨玉科抓获而通凹、腊都等十五人,押送到省城斩首,案件审判完上报后,遇到邓川罗洪昌谋反作乱,袭击州城,于是移兵马甲邑,攻克了东山,擒获了渠帅。第二年(1877年),调到广西右江镇做官。光绪三年(1878年),到广东高州镇做官,光绪六年(1881年),担任高州陆路提督。

光绪十年(1884年底),中国与法国在越南的战事开始,杨玉科率领军队出关,扼守观

音桥,法军到了,三次伏击法军取得了胜利。听说法军到了,急忙赶去援救,敌人已经乘虚进入,几仗都取得了胜利。第二年(1885年),法军凭借重兵进入镇南关,教民在关内响应。杨玉科说:“我参见过无数次战斗,得以幸存下来,现在死得其所!”开关血战,中炮身亡,各路军队都溃败,以致没有人收他的尸体。李秉衡到边关,于是回去参加他的丧事,他的妻子牛氏殉葬。死后追赠他太子少保,谥号武愍(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有功),在大理、镇南关建立祠堂。

第二篇:《《李仕鲁传》原文及翻译》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绷艮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

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彳良陕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台阶下。

第三篇:《《旧唐书·于休烈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于休烈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4.【C】

5.5.【D】

6.6.【A】

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答: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于休烈性情纯厚谨慎,机敏聪明。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科,多次升官任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为中部郡太守。【《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正值安禄山叛乱, 肃宗即位,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特别注重听取臣下建议,转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録下来,这纔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他回答说:“夏禹、商汤检讨自己,他们开国立业也―分盛大。有德之君,不忘纠正过错,臣不胜庆贺。”当时中原凋残,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于休烈烈上奏说:“《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録》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它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都保存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叛贼攻陷以后,全被焚毁。而且《国史》、《宵録》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部没有保存下来"希望交忖御史台审问勘查史馆的有关官员,今府县招致访求。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宵録》的,若送到官府,重金购回并从优奖赏。

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中,此时进入东京,至此将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不久加授礼仪使。升任礼部侍郎。又改检校工部尚书,兼判太常卿事,正式授任工部尚书,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脸!而礼贤下上,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从无倦怠之色。酷好书籍,手不释卷,直到临终。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因于休烈父子儒行著名,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第四篇:《《东里文集 卷之二十二·黄伯器传》原文及翻译》

《东里文集 卷之二十二·黄伯器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黄伯器,本名鼎,一字孟铉,祖上是旴(地名)人。南宋淳熙年间黄伯器八世先祖被授任吉州吉水县知县,就安家在吉水了。黄家世代读书学儒。祖父黄天衢勤奋好学又坚持不辍,从经、传、史、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医药、占卜种种无不精通。父亲黄彦粲,性情正直宽厚。他的四个子都很出色,伯器、季岳二人尤其杰出。黄伯器天资过人,八岁背诵四书五经,并知晓其中大义轻重。作文章,为文如司马迁、班固,议论纵横广博不可穷限。到了成年黄伯器明晓事务,自许为贾谊那样的人。当时翰林吴沈看到了他们兄弟的文章,读后感叹:“当世的苏轼、苏辙啊!”黄季岳也聪颖过人,悟性非凡又能静学修习研学。兄弟间互相切磋时,季岳也必定佩服他的哥哥。后来黄伯器被推荐,授任镇江府知事。镇江离京师非常近,各种事务繁琐复杂,公文书简堆积如同。伯器到任后,一一处理,几天就做完了,一直熟悉公务的人也做不到,吏役百姓无不敬畏佩服他。年中时因牵连犯错而被罢官,他便退居山林之间,拿出以前所作的文章全部烧掉了。从此立志于性命道德的真理,从圣人经典到濂洛关闽各家学说,都研习他们的精义,深查他们的细微之处,不断积累酝酿,久而久之胸中才学更是充沛丰富,跟随他学习的人一天天增加。黄伯器善于教导鼓励,用他的真诚感动跟他求学

的人,求学者不论聪明笨拙年少年长都乐于跟随他。他的学生们根据各自的才学、资质都能学有所成。黄伯器教导人强调以做实事为第一要务,教导学生一定要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亲身力行、亲身体验。黄伯器感叹学者们专门钻研科举之道,以此为唯一事业,说:“文士官员当然是由科举先拔的,但有志于大道的人必然不会把科举高中当作自己的满足。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才是我的老师。”他一生行事都孝顺、友爱、恬雅、淡泊、诚信,无论穷困还是富贵都没有改变过;他的文章也超脱凡俗,立根于至理大道,简粹大雅。一生所著有《四书五经精义》若干卷,《学古斋诗文》若干卷,《宋史论》没有写完就去世了。终年三十八岁。先贤君子曾说过,师道树立起来了善人就会多起来。国家初兴时,吉州一带宗师大儒林立。然而一二十年间大师们又纷纷故去了,后学者们怅然若失,如同失去了依归。伯器随后出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成就来求学的人当作自己的使命。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已故大学士胡广、左庶子邹缉等。我没赶上机会认识黄伯器,但这二人都已经与我相处很久了。他们对我说起黄伯器才学高超思想广阔,胸怀磊落洒脱,品行气质如玉一般润洁,若春天一样温和,接近程颢的遗风。我总是不禁仰望追念他的丰姿而心生仰慕之情,低下头来更是心中憾恨不已,只为未能亲身与他相识相交。然而就从这两位追随者来看,他们的文章和为人行事,也都是今天的读书人们所难以达到的。孔子说:“鲁国没有君,你从哪里学会君子之德呢?”我为此删增修整先前人们所叙述的黄伯器之事,为【《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他写下这篇传记。

原文:

黄伯器,名鼎,一字孟铉,其先旴人。宋淳熙中八世得笏知吉之吉水县,遂家焉。世业儒。大父天衢笃行勤学,自经传子史百氏及天文地志医卜诸事靡不通究。父彦粲,直谅和厚。四子皆秀颖,伯器季岳尤杰出。伯器天资绝人,八岁倍诵五经四书,涉知大义成重。为文章,驰骋司马子长、班孟坚,论议闳博不可穷。既冠明于世务,自许贾谊。时翰林吴沈得其兄弟之文,读之叹曰:“今之轼辙也。”季岳颖悟超越,清修笃学。兄弟自相切磋亦必推服其兄。用荐授镇江府知事。镇江隶京师密迩,庶事丛脞,简牒山积。伯器至,裁决数日而尽,素习者不能及,吏民畏服之。岁中坐诖误罢官,退处山林,取旧所为文悉焚之。一志于性命道德之旨,自圣人之经至于濂洛关闽之说,研精核微,涵泳渟滀,久益沛然,而从学者日众。伯器善开谕奖励,□□感之以诚,学者无贤愚少长皆乐从之,随才质高下各有所成。其教人以实践为务,必使穷其理而体验于身。叹学者专务科举之业,曰:“士固由科举进,然志于道者必不以是自足。明道、晦庵吾师也。”笃于孝友恬澹守约,穷达一致;为文章脱畧凡近,根据至理,粹然大雅。所著有《四书五经精义》若干卷,《学古斋诗文》若干卷,《宋史论》未成卒。年三十八。君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国家初兴,吉之宗师硕儒林林比立也。一二【《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十年物故尽矣,学者方伥伥如失所归。伯器后出,汲汲焉,以成就来学为己任。所从学者众矣,其显者故大学士胡广、左庶子邹缉。余不及识伯器,而二子者皆与余久处。为余言伯器才高意广,襟度洒落,玉洁而春和,庶几程伯子之风。余未尝不仰而兴慕,俯而私憾,未得亲炙也。然观二子者,其文学行谊,亦皆今之士所未易及。孔子曰:“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吾故删广缉之所述者,为之传云。

第五篇:《《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明僧绍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

原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没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

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旍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至。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祖思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①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②故事耳。\"永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子元琳,字仲璋,亦传家业。

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泰始初,为青州刺史。

庆符,建元初为黄门。

僧胤子惠照,元徽中为太祖平南主簿,从拒桂阳,累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对领直。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绥怀蛮蜒,上许为益州,未迁,卒。

(选自《南齐书·明僧绍传》,有删改)【《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注:①坏:同“坯”,屋的后墙;②戴公,宋元嘉年间的隐士。译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人。祖父名玩,为州治中。父亲名略,为给事中。

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举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一概不就职。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讲学。淮北陷落于敌手之后才南渡长江。宋明帝泰始六年,征他为通直郎,不肯就任。

宋顺帝升明年间,齐太祖当时为太傅,教采用以旌旗币帛为礼品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及顾欢、臧荣绪等人,征召明僧绍为记室参军,他也不来。明僧绍之弟明庆符,任青州刺史,明僧绍因为缺乏粮食,所以随明庆符一起到郁洲,住在弇榆山,栖云精舍,喜欢赏玩水石,竟然一次也没有进过青州城。齐高帝建元元年冬,诏书说:“朕辗转反侧地思念贤士,以怀想尘俗之外的隐者。齐郡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应当加以褒奖。”征召他为正员郎,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以后齐高帝在给崔祖思的信中说:“明居士立志值得敬重,我以前的旨意竟然没有传达给他吗?天气稍凉想举办讲习之事,你可以到他那儿,把我的意思全部告诉他,令他和明庆符一块儿回来。”又说:“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粮食却采食周朝野菜,在古时候尚且受到人们议论,现今难道能息止这种议论吗?姑且把它当做笑话罢了。”

明庆符解除现任职务后,明僧绍跟着他返回,住在江乘摄山。齐太祖对明庆符说:“你的兄长高尚隐逸之事,这也是尧的方外之臣。朕虽然没有与他直接交往,有时却在梦中相通。”赠给明僧绍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明僧绍听说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前往定林寺守候他。太祖想出寺庙去见僧绍。僧远问明僧绍说:“天子如果到来,居士你怎样和他相见?”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以躲避。假如得不到同意,便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办法行事了。”永明元年,齐世祖敕命召明僧绍,他借口有病不肯相见。下诏征聘他为国子博士,也不肯就任,去世。其子明元琳,字仲璋,也能继传家业。

明僧绍的长兄明僧胤,能谈玄说道,宋朝时为冀州刺史。明僧绍之弟明僧暠,也爱好学问,宋武帝见了他,亲自迎接并颂扬其名声,当时人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明帝泰始初年,他任青州刺史。

明庆符在齐高帝建元初年为黄门官。

明僧胤之子明惠照,宋元徽年间,任齐太祖萧道成的平南主簿,跟随拒守桂阳,多次升官至骠骑中兵,与荀伯玉同为值班管领。齐高帝建元元年,为巴州刺史,对蛮蜓人采用绥靖怀柔政策,高帝答允让他作益州刺史,(但他)还未升迁便去世了。

相关练习:《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六篇:《《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 而理合世务辅佐不 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文章《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出自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庭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

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 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第七篇:《《枯树赋》原文及翻译》

庾信

原文: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枯树赋》原文及翻译。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译文: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枯树赋》原文及翻译】文章《枯树赋》原文及翻译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於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枯树赋》原文及翻译】默认分类http://

《后汉书·桓谭传》原文及翻译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73712/

推荐访问:后汉书列女传原文翻译 后汉书杨终传原文翻译

古文典籍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司马穰苴列传》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