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一)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点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本课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设计理念]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主动探究题目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课外阅读丰富课文情节;主动质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思路]
了解情况,相机导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质疑问题,延伸下节——作业练习,深化巩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相机导入
1.提问:
(1)哪些同学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什么时候看的?
(2)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导入:
大多数同学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少数同学还读过这部小说,看来,大家对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并不陌生(板书课题:三顾茅庐),指名朗读课题,齐读。
(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的学习才会最有效,最主动。一上课,教师通过统计学生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况来了解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背景资料的掌握情况,也明确了本课学习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无负担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自主研读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等会儿告诉大家自学过程中读懂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教师摒弃繁琐的说教,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畅谈阅读体会、收获。)
(二)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一方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确保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理解词语,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
第一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A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
B这是描写哪里的景色?哪一种景象你见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C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
第二组: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这组词语说的是谁?你在什么时候有恭恭敬敬的表现或者你看见过别人恭恭敬敬的样子吗?
第三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
(通过联系生活积累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开启他们情感的闸门。这样,对课文中的词语的理解就深刻、鲜活起来。)
(四)浏览课文,感悟详略
课文是不是把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的情景都写出来呢?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先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接着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最后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在这之前,刘备和诸葛亮当时各是怎样的处境呢?前两次去请的情况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成就大业。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联系自己之前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文的情节,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阅读成绩。)
三、质疑问题,延伸下节
课文学到这里,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新的问题产生呢?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带着这些问题延伸到课外阅读,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作业练习,巩固深化
1.抄写课文后第3题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
2.试着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二)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执教者:浙江省临海市晓村小学 周仲撑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 揭题。
3、 质疑。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 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4、 教学复姓。
5、 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 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 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 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 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
3)、 写话训练。
四、 小结过渡。
五、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
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三)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镇江市丹徒区西麓小学 詹晓云 212127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点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本课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设计理念]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利用课外阅读丰富课文情节;主动质疑。
[设计思路]
出示地图,相机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初识人物——作业练习,深化巩固【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相机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鼎立的地图,了解历史背景。
2.音乐伴奏,教师激情讲述。
3.教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读。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主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同桌互读难读易错的词语。
(三)出示词语:山冈 半晌 茅塞顿开 恭恭敬敬
1.指名读、领读,纠正读音。
2.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恭”在书写的时候下面部分不能少一点。)
3.出示田字格,学生观察“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给大家提个醒。
4.教师友情提醒:“恭”的一撇一捺要舒展,下面不能写错。
5.学生拿出习字册,描红、临写。
6.反馈写字情况,点评,再写。
(四)质疑:“顾”是什么偏旁?(“页”部),启发学生思考:“页”可能与什么 有关系?
1.课件出示“页”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页”与头有关。
2.出示“页”字旁的字读一读:顶、额、颈、颊、颜、领。
(五)理解词语,了解大意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
第一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A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
B这是描写哪里的景色?哪一种景象你见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C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指导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会读得更好)。
第二组: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这组词语说的是谁?你在什么时候有恭恭敬敬的表现或者你看见过别人恭恭敬敬的样子吗?
第三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
三、了解大意,初识人物
课文是不是把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的情景都写出来呢?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先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接着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最后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在这之前,刘备和诸葛亮当时各是怎样的处境呢?前两次去请的情况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冈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成就大业。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3.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这节课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四、作业练习,巩固深化
1.抄写课文后第3题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
2.试着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
附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四)
《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三顾茅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设计,从整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出发,突出对学生主体思维以及词语积累、文化故事的学习,能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围绕《三顾茅庐》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突出课堂知识的延伸、拓展和应用,形成课堂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三顾茅庐》;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三顾茅庐》是一篇有趣的综合性课文,通过教学的整体优化,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在古典教学场景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优化,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了解到更多自然界的知识。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1.基本知识点的教学分析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分析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形成对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并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教学重点的运用上,主要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执着。
2.教学形式结构的整体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二、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与策略应用
1.情境兴趣导入课题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情境模式的导入,出示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老师板书: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样学生在兴趣引导中找到情境导入的有趣应用。
2.读、说、议综合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形象的教学应用模式,结合说、读、写、议等方式展开教学。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教师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学习“一顾茅庐”,想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教师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学生讨论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教学重点:一是听了他的分析,刘备顿时茅塞顿开,引读——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二是读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什么?教师板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教学指导与评价的整体模式
1.优化整体教学评价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评价中,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围绕学生对《三顾茅庐》学习中的知识点、能力、方法等项目给出具体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融入到教学之中。譬如,在组织“来到……,只见……”句式说话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对不妥之处及时更正并表扬。
2.多媒体教学的融入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缩短时间,融入更多的教学知识点,譬如,在播放课件中,输出大量信息,多方面地刺激学生,让学生感知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并在多媒体板书中输入下列词语:吩、辅、晌、辰、诸、卧等,及时进行造句练习,强化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三顾茅庐》教学中牵涉到更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道德引导、生活化场景的引导中,更加需要技巧性的教学设计,既要突出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熟练课文的结构设计、字词理解等,又要联系生活,进行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贡再平.读、品、背、扩,四驱并进——《三顾茅庐》教学指引及建议[J].教育科研论坛.2011(5).
[2]姚烺强,张汉清.《三顾茅庐》教学片断及评析[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7).
[3]王笃行,张亚凌.我也品“三国”[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09(12).
(责任编辑 刘新蕊)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五)
《三顾茅庐》的教学心得
一、课前充分铺垫,用经典特色激发兴趣 在《三顾茅庐》课文教学之前,我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首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结果发现很多孩子看过电视连续剧以及少儿版《三国演义》,有些男生还搜集了一些三国人物卡。有段时间班级里正好都在玩《三国杀》的游戏牌。
我就利用课前时间,像讲评书那样将一些人物故事和大家分享,听得大家欲罢不能时,我戛然停住,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线索和脉络,了解三国故事的开端。学生对三国故事其实并不陌生,但若从经典的意义来解读,他们脉络上并不能清晰地获得认识和感悟。为此,我选择通过适当的多媒体引入,让学生建立概念。
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三国演义》当中的一段歌曲视频,出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画面,进行引入。三国故事的开启必须要提到三个人物,那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在那个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求贤若渴,想要寻找大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可是他想要找的人物是谁呢?到底如何才能求到大才呢?
我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人物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即兴做简单介绍,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对人物鲜明的性格有所了解,并能够加以区分。而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文本课题,并进行自我解读:三顾茅庐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什么?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发现这是刘备渴望获得人才的一种性格展示,也有学生认为这是诸葛亮有才的性格展示。
二、多读善思为载体,探秘经典人物的性格
在人物性格的解读中,我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特点,就是语言描写的刻画手法,体验刘备、张飞的性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为此我使用朗读的载体,一边读一边将人物性格融化在读悟之中。
师:张飞叫嚷起来,请问他是怎么叫的,你能读出来其中的感觉吗?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你能读出他的感觉吗?(师生合作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其中的人物性格,又能越来越有兴趣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范读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抓住了三国故事当中的夸张情绪,让学生听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性,让学生易于模仿,自然而然就能够使其找到一种人物感觉,体会张飞的豪爽、鲁莽,也体会到刘备的稳重,尊重人才。
而在人物性格的解读方面,我不单单从语言入手,而是通过看、议、读、悟四个环节,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加深对人物丰满性格的了解。
1.看一看:刘备对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人物动作场景,和文本相同)
2.议一议:你看到了刘备的哪个动作最代表其性格?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然后全班汇报。大家热烈讨论。有人说刘备是在耍心眼,有的说这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天性。
3.读一读:请看完电视剧片断,再来读一遍课文,脑子里放一遍,让情节活起来。有学生读起来就仿佛是在评讲,有声有色,人物角色也被带入进去,效果非常好。
4.悟一悟:刘备的动作说明什么?他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敬重?(学生在前面几个环节中获得突破,很快就找到答案:说明刘备待人真诚,求贤若渴,任人唯才。)
三、拓展延伸打开视野,渗透经典人文情操
课堂结束之后,我针对文本中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物的性格,以及文本传达的精神,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感渗透。比如,让学生评述一下刘备,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是针对张飞的性格特征,勾画一下张飞的内心活动。同时,我也让学生课外继续搜集三国的故事,举办故事会。当然,在讲故事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演绎和评说。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安排,不是为了取悦于学生,更不只是让其单纯地了解某一个人物性格,而我在课堂外的引导,旨在通过再拓展和再延伸,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精神,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文情怀,并以此获得心灵共鸣,更获得成长,这才是经典文化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刘备,你当时会怎么做呢?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待人要真诚,要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使学生深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人文素养。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堂处处皆语文。在经典文学的解读中,我鼓励学生从课堂内外寻找资源,使文本的外延与生活紧密衔接。这时候,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学习任务的下达者,更是一个在经典文学中和学生一起探索的探秘者。我相信,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水泗小学)
http://m.zhuodaoren.com/gudian545460/
推荐访问:三顾茅庐第一课时ppt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