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作者批的观点是什么

2016-10-08 论文 阅读:

【一】:17、《不求甚解》学案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不求甚解、狂妄自大、豁然贯通”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了解驳论文的常识。

3、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4、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继续巩固论证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邓拓(1912~1966)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关于札记

①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

②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③文章引人入胜,对青少年很有教义。 3、关于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马南邨( ) 滥用( ) 劝诫( ) 咀嚼( ) 倒嚼( ) .....咬文嚼字( ) 曲解( ) 乐曲( ) 相似( ) 似的(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求甚解: ②狂妄自大: ③因小失大: ④开卷有益: ⑤豁然贯通: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⑵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你能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吗?

3、根据每段提纲,你能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吗?

4、《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主张?

5、你知道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

四、课堂测评

1、《不求甚解》是 写的一篇 ,文中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 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据对 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 的正面主张。 2、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 zǎo 狡黠xiá 大而无当dàng B、诘难 nàn 咀嚼 jiǎo 味同嚼蜡juã C、滞碍 chì 劝诫jiâ 抠字句kōu D、轻鄙 bǐ 粗糙 cāo 吹毛求疵cī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练习册。 2、文后练习一、二。

62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2、本文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二、合作探究

1、对于“不求甚解”文中有几种理解?

2、作者是怎样解释不求甚解的?相关段落是哪些?

3、作者在文中列举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4、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5、第5-8自然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和名言,有什么作用?

6、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三、课堂测评

1、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彩藻饰 读书废时 纵观统筹 B、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 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

2、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4)“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 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 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 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 四、课后作业

1、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1) ,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 (3)作者有思路, 。 (4)敏而好学, 。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⑴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⑵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⑶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⑷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⑸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二】:议论文阅读指导答案

15.(3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1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 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1分);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 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1分)。

16.(4分)(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r解大意(了觯大意的读书方法)。(每点2分,共4分)

17.(3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答出一种即可)。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2分)

18.(2分)(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凄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2分, 言之有理即可;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

12.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而中国慈善虽同样发源于民间,但后来或被取缔或改“政府官办”。

13.(1)对比论证。将中美慈善事业进行对比;(2)举例论证。列举洛克菲的例子,“育婴堂”“救济院”的例子;(3)引用论证。引用资中筠的观点。

14.(1)肯定基金会的私人独立性质,试着让其脱离初始捐助者的影响。(2)让政府华丽转身,从慈善事业中抽身而出,寻找、发现并肯定“社会”的价值。

13.(3分)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1分)

14.(4分)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2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分)。(作用2分,分析2分)

15.(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④文化的差异。(每点1分)

16.(4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2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2分)

17.(3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每点1分)

13.“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表面意1分,深层意2分。)

14.林语堂的观点是: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的观点是: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者同意林语堂的观点,认为黄山谷的观点有点过头。(二人观点各1分,作者态度1分。如作者态度只说一个方面不给分。)

15.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也对)。杨绛的例子是正面的,古人今人的例子是反面的,通过正反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2分,分析2分。)

12、国家已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或正在积极制订中;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有了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将更为坚定的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了文化内涵,中国经济将发展得更好。

13、1) 我们没有很好的珍惜、保护、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2)别人利用了我们的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经济和文化交融,效益是巨大的;4)我们必须重视、振兴我们的文化。

14、1)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2)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经济建设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或:从文化自身的角度来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文化衰弱“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振兴文化比振兴经济更重要。)

12.(3分)第一个“真实”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主要指客观方面(1分);第二个“真实”指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生命的韧性,它能震撼灵魂、击打心灵,主要指精神方面(2分)。

13.(3分)小女孩何翠清在困难重重之中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的事迹非常真实典型(1分,也可简要叙述),很好地证明了“生命的韧性”这个观点(2分)。

14.(4分)(1)(2分)从受难者角度:生命脆弱,但生命又无比坚强,对自己而言,面对灾难,只有正视现实,充满“活”的信念,才能战胜恐惧。(“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也可)。

(2)(2分)从救援者角度:生命的韧性还需要他人的支撑,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

(如果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只从标题的作用角度答题,得1分)

《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参考答案】

1.舆论是不能制造的。(或“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2分)

2.举例论证(1分),以陈胜、袁世凯的事为例,证明了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1分),令人信服(1分)。

3.网络约束、限制不了舆论的生成(2分)。网络上的舆论会受到网民的监督和跟踪,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制造“舆论”者难以估计和预料的(2分)。

《小的决定大的》

【参考答案】:

1.(3分)小的决定大的(或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3分)①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1分) ②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

不在宇宙,乃在毫微。(1分) ③小事致走向。(1分)或答成:本文是从“小最具繁衍力”“小能改变世界”“小事致走向”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答出一个分论点给1分)

3.(4分)道理论据。(2分) 有力地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1分)具有权威性,富有说服力。(1分)

4.(4分)举例论证(例证法)。(2分) 举微型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分论点,(1分)真实可信,说服力强。(1分)

1.(2分)人活着就应该有尊严(或人要有尊严、人应该有尊严)

2.(3分)示例: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符合要求即可)

3.(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如果答“道理论证"也可)

4.人生首先需要的是真诚(人生需要真诚)。

(2分,答出“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只计1分)

5.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2分,答对一项计1分,答对任意两项计满分)

6.作为论据,论证“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多一些热情奉献”的道理。

(2分,答论证“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或“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也可)

www.fz173.com_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作者批的观点是什么。

7.示例:冷水江市铎山镇有一位学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直到初中毕业,数年如一日服侍一孤寡老人,被团省委评为十佳少年,并获省级三好学生称号。

(3分,要举真诚感到社会并获得成功的实例,诚信的实例也可

8.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

9.事实(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10.不仅要有藐视人、事、物的勇气,而且要有藐视的条件(意思相近即可)。

11.略

12.示例1:我藐视那些弄虚作假、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因为我主张事实求是、不谋私利,尽管没有得到某些利益,但也心安理得。(意思对相近即可)

示例2:我藐视那些靠托关系、走门路来谋求私利的人,因为我主张公平、公正、公开,尽管可能失去一些机会,但也无怨无悔。

【三】:《不求甚解》学案

《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爱读书,你一定有一些好的读书方法(或你知道前人的哪些读书法),请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读书名言,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资料助读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原名邓子健,笔

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1

《作者的话》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字词学习:

不求甚解:原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在多指满足于一知半解。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一)阅读1段,思考:

1、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明确: 。

(二)阅读2、3、4段,思考: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作者批的观点是什么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447639/

推荐访问:不求甚解的观点 一篇议论文观点正确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论文3000字 下一篇:不要盲从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