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2016-08-16 各类报告 阅读: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一)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68605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 1686050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765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huangYuFaZhanQuShi.ht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现状、发展变化、竞争格局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对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发展动向作了详尽阐述,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行 业的发展轨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审慎的判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亮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最后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投资空间,指明投资方向,提出研究者的战略建议,以供投资决策者参考。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2022年)》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研究单位、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动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 正文目录

第一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分析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精神价值 四、科学价值 五、审美价值 六、时代价值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致使大量非遗消失 二、人类发展需要保持文化多样性 三、传承民族精神和特有文化的需要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分析 一、抢救性保护 二、生产性保护 三、整体性保护 四、立法性保护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第二章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及趋势分析 第一节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析 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种类分析 二、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别分析 1、名录保护主体不同 2、名录评审实质标准不同 3、名录设立的目的价值不同 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分析

四、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分析 五、最佳实践项目名录分析

第二节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模式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立法概况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分析 1、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分析 2、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分析 3、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分析 4、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分析 三、国外传承人保护制度分析 1、日本传承人保护制度分析 2、韩国传承人保护制度分析 四、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分析 五、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分析 1、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分析 2、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分析 3、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分析 4、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分析 六、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1、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2、非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七、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1、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2、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准决定。特别是2011 年2 月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法》。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 护工作,在近10 多年来,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学术团

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 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 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 六个方面:

(一)国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快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立法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是当前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 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区颁布了关 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宁夏、江苏也制定了保护民 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1997年5 月20日,国务院颁 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 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确定传统工艺美术 的保护标准,“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 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国家 制定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标准,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建 立评定机构,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妥善保护已处于 濒危失传状态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举措。

自1998 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了大量的立法

调研工作,并于2003 年11 月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 部法律草案主要涉及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民族民间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经济权利等方面问题,明 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 从而为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为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 精神,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04 年8 月全国人大把法律草案的 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列入全 国人大立法规划。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和文化部专门赴云南、 福建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做专题调研,为制定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论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

2010 年 8 月 23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 常委会审议。2011 年 2 月25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 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 6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产生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5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 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 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5 年12 月 22 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通知》,确定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 标,要求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 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并要求积极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务院 办公厅颁发的《意见》和国务院颁发的《通知》的贯彻落实,提 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近年来,文化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 理办法》(2007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 年)等一系列规章文件。

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

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已有云南、贵州、福建、广 西、江苏、浙江、宁夏等10 多个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分别 审议通过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标志着当地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新阶段。 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政策措施,不仅为加强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进一步推 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进程。

(二)“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的编撰,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最令人瞩 目的成就。

1979 年,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

首先发起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 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1984 年5月 28 日,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 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 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并附有《关于编辑出版民间文 学三套“集成”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编辑出版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并统一规定了集成的编选范围、方法步骤、 组织机构、经费、出版等问题。1986 年5 月,在第三次全国民 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巍 峙宣布,经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接纳中国民间文 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艺术集成志书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 并申报列入国家“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从此,十套“中国

审美视点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 行动,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自觉意识。

2005 年 3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 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并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工 作原则。工作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 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 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 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 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意 见》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国家将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 存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意见》 强调,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 导机制”的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5 年12 月22 日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 知》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 不容乐观,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进 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 年起,每年6 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 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并要求着力解决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知》还明确提出,要积极推 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抢救珍贵非物质文 化遗产;(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五)加强少数 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 验,2005 年6 月10 —11 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设,加 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部部长孙

家正在讲话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 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 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 来越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系统、全面地总结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宣 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2006年2 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是我国政 府举办的第一次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 展览从我国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中精选了2000 余件 珍贵实物和2000余幅照片,内容分“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 两大部分。综合板块主要阐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必要性和紧迫性,回顾新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进 行的重要调查、整理、研究工作及重要成果,着重介绍和宣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资源及分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蒙 古族长调民歌。地方版块宣传和展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介绍各地独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35 万以上观众参观了这次展览。展 览是在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始阶段举办的,它对 于促进社会公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唤起社会公众 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我国第一个“文 化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宣传和庆祝活 动。例如: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 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 成果”,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中央电视台隆 重推出的“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活动,中 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中国戏曲 剧种保护展”。2006年以来,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先 后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8 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 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2009 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 电视直播行动”、“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 美术大师技艺大展”、“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 校大型系列活动”、“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师徒同台展演”,在四川成都主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 文化遗产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这些大规模的学 术研讨和展演活动,对广泛宣传我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方针政策,唤起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

审美视点31

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及民族民间文艺的普查、研究、 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并成为20 世纪后期中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宏伟工程而载入史册。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

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5 个艺术门类的10 个领域,旨在对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整理、保存、研 究,所搜集的资料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立卷(台湾省暂缺), 编撰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 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 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 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 部大型丛书。 由文化部牵头成立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领“十 套文艺集成”的编撰、审定、出版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周巍峙任中国民族民 间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各套集成志书的总主编,由吕 骥、周巍峙、李凌、孙慎、吴晓邦、张庚、钟敬文、贾芝、马 学良、罗扬等10 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担任。“十套文艺集 成”共计298 卷,450 册,总计约5 亿字,3 万多张图片,内容 包括集成和志书两种体例。集成所普查、搜集、整理的民族民 间艺术,涉及民间器乐、宗教音乐、民间祭祀音乐、戏曲音乐、 曲艺音乐、民间舞蹈、神话、传说、谚语、故事、歌谣等众多 种类。志书从戏曲的剧种、剧目,曲艺的曲种、曲目,以及音 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 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全面准确 地记录、反映中国各民族戏曲、曲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系统抢救和全面普查、整理的一次最为壮观的文化工程。 作为一项旷世工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斥巨资,发动全国 5 万余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艺术家、民间艺人积极参与,组织 如此大规模的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编辑、出版, 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来说,据 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84 —1990 年, 全国约有200 余万人次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普查和搜集工作, 共搜集记录民间故事184 万篇,民间歌谣302 万首,民间谚语 478 万余条,总字数超过 40 亿字。

2009 年 10 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部鸿篇巨 制的298 部省卷本已全部出版,抢救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 艺术资料。

(三)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0 年,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 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抓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收 集整理,保护少数民族老歌手、老艺人。2002 年,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开始实施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中国“非遗”保护体系尚处起步阶段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上表示,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非遗的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化的严重冲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以戏曲为例,六十年间传统剧种减少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类遗产二十多年来超过当时统计总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三分之二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

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传承机制初步建立

名录体系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2008年,经推荐、评审、公示、公布等程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评审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一些市、县也建立了本级非物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332870/

推荐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类报告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党员纳入党支部有效管理工作 下一篇:八项规定问责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