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知识论文

2016-07-22 论文 阅读:

反恐知识论文(一)
反恐小论文

摘要: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也面临着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日趋突出。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事件是由恐怖组织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恐怖行

关键字:恐怖原因;恐怖严峻化;全民反恐 正文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多么紧密的地缘联系”。作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中亚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位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该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汇集了三股黑恶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边陲毗邻,实际上已成为三股恶势力对中国进行分裂与恐怖暴力活动的“前进基地”。境外的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组织,不仅以中亚为根据地,频频在国外制造分裂中国舆论,试图扩大国际影响,而且竭力向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渗透。他们向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提供资和武器弹药,为其培训武装恐怖分子。据外电报道,2000年,两名新疆分离主义势力的成员在车臣战争被俄罗斯军队俘虏,遣返中国。盘踞在土耳其、中亚等地的民族分裂势力还试图联合蒙、藏等宗教分子破坏活动。由此可见,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狼联合,中国西北边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在《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恐怖威胁》一文中说到: “恐怖威胁来源于两个方面:境外与境内。境外主要是煽动、渗透、指挥与策划;境内主 要是响应、串联、组织与实施,我国的恐怖组织也与东突恐怖组织本身的组织形式、思想基础、行动策略有关系。”总体来看,当前国内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制造这些事件的团伙或组织之间表现出分散化、本地化、自发性的特点,他们在思想上高度统一,都把混杂着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恐怖思想作为精神动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传播极端思想、物色对象、招募人员,通过周密的组织策划,在新疆并积极寻求在内地针对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目标实施恐怖袭击,企图以暴力恐怖的“圣战”方式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恐怖威胁,出现地域扩大化、袭击频率上升、手段和手法更加血腥残忍的态势,也就是说,我们所面临的恐怖威胁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出现了全民反恐这样一个概念。在《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恐怖威胁》一文中说到:全民反恐最重要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遇到可疑情况要报告;二是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特别是遇到突发恐怖袭击时,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后遇到任何突发情况,首先要尽量做到不围观,这可能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围观会造成两个负面影响:一、可能会影响专门力量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置恐怖袭击突发事件;

结束语:一系列的暴恐事件警示着,中国当前面临的反恐形势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新疆分裂势力所传播和散布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正在蚕食和毒害着新疆社会和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盲目送命。暴恐分子所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对其疯狂残暴的行径,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决不会容忍。犯下滔天罪行的新疆分裂势力,终将要受到历史的审判,背负千古骂名。这些暴恐事件,动摇不了我们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坚

强信念。全力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坚决依法惩处暴恐分子,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有序、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民心所盼、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1 梅建明 《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恐怖威胁》 中国经济周刊 14/6/10

2 李伟在《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恐怖威胁》 中国经济周刊 14/6/10

反恐知识论文(二)
反恐论文()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暴力恐怖活动已成为危害人民安全的顽疾,成为影响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建设打击国际恐怖势力的专门武装力量。特别是受到恐怖势力危害较多的国家,更是把建设一支专精尖的反恐特种部队作为不二选择。

恐怖主义并非一个法律用语, 而是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 。在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恐怖主义是一种行为 、活动。 事实上, 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在现代汉语中 , “主义”是指一种思想、理念;而英语“Terrorism”的含义不仅包括思想、观点, 而且包括行为, 见到“Terrorism” 就认为是恐怖主义的做法是欠妥的 。因此,恐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理念, 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恐怖主义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 、逻辑性和理论基础 ,故能够蛊惑他人实施活动,在社会上也可能存在同情者。泄愤报复 、贪财图利等个人目的则缺乏理性色彩,在社会上不具备强大的蛊惑力 ,并不是恐怖主义。作为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概念,恐怖主义之所以“恐怖” ,就在于其目的和手段具备恐怖性:(1)目的的恐怖性。恐怖主义以制造社会恐慌,进而实现政治、民族、宗教等社会要求为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生物等新型恐怖主义层出不穷 ,淡化其政治性已是大势所趋 ,恐怖主义正是通过社会恐慌来恐吓公众 、要挟政府 ,以实现深层次的政治、民族、宗教等社会要求 。(2)手段的恐怖性 。恐怖主义主张采取暴力、威胁或其他破坏手段。在恐怖主义者看来, 采用何种方式、侵害何种对象具有最大的威慑效应, 能制造更大的社会恐慌, 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用。在现代社会中, 和平的游行 、集会等和平手段难以引起社会恐慌,故不在恐怖主义考虑的范围;暴力手段直接侵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能够产生对人们心理产生最大的威慑效应, 因而是恐怖主义的首选。但恐怖主义又决不仅限于暴力手段, 何种方式能制造强烈的社会恐惧感 ,恐怖主义者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纳, 例如金融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 。概言之 ,恐怖主义是指主张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破坏手段 ,达到制造社会恐慌 ,进而实现政治 、民族 、宗教等社会要求之目的的思想 、理念 。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思想 、理念 ,其本身并不是法律调控的对象,但是 ,这并不是说法律在恐怖主义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恐怖主义能够指导人的实践,外化为形形色色的行为, 从而进入了法律调控的范围之内。我国以法律手段反对恐怖主义, 同样是通过预防、处置、制裁、恢复等环节实现的 :我们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加强社会预防工作 ,提高公民反对恐怖主义的意识, 遏止恐怖主义思想的蔓延;我们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处置恐怖事件的机制 ,明确处置恐怖事件之措施;对于实施危害行为的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 我们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予以制裁 ;对于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损害,我们可以依据法律予以恢复 ,以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惧感。因此 ,不能因为恐怖主义概念的非法定性 ,就否认反恐怖主义立法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迄今为止官方和学术界都未能形成对恐怖主义完全一致的概念 。试图进行恐怖主义界定的学者 ,首先就面临着如何综述和评析诸多定义的问题。

第一, 有的学者将定量分析表和宏观定性分析相结合,先从有代表性的角度介绍各种定义 ,然后应用结构式内容分析法对恐怖主义概念的要素进行分析 。该评析方法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从词典的定义 、国内外官方的定义、专家学者的定义三个方面介绍各种定义 , 然后借鉴亚历克斯 · 施米德1981 年之前恐怖主义概念定量分析表, 对 1982 年后的 50 个恐怖主义概念进行分析 ,将各要素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 并在充分考虑定量分析局限性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们普遍将暴力行动、政治性 、旨在制造恐怖气氛、威胁的行为作为恐怖主义的要素。这种评析方法所评析定义的范围广泛 ,从宏观分析入手 ,全面性和系统性比较强 。 第二 ,有的学者也着眼恐怖主义概念的要素 ,不过是从微观定性分析的角度 ,评析定义各要素的不同观点 。有学者从主体因素 、目的因素 、手段因素、对象因素等方面进行评析 。认为主体因素的争议焦点在于国家能否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目的因素分为政治目的或其他社会、个人目的几种看法;手段因素的争议焦点则在于恐怖主义是否限于暴力手段 ;对【反恐知识论文】

象因素有非战斗性目标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目标之分 。

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是“和平” 、“友爱” 、“宽容” 、“向善”等的代名词 ,与追求暴利血腥的恐怖主义是格格不入的。那么,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宗教呢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 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 , 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 , 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 ,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 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 ,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 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人类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在教育、科学、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可是人的社会性相对于人的自然特性 ,特别是相对于人的反社会属性还是十分薄弱的。教育 、科学 、国家机器等等这些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的作用还不够强大, 还需要宗教活动来帮助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 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正常进行。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 ,人类社会还需要宗教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 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 ,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宗教并不是迷信 ,也不带有封建色彩 , 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 。宗教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宗教戒律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互补充,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既然宗教的本质是和平 , 为什么追求血腥暴力的恐怖主义又千方百计披上宗教的外衣呢?

(一)宗教是恐怖主义利用的工具当代恐怖分子正是看中了宗教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歪曲宗教爱好和平的本来面目 , 曲解宗教教义,利用它来招募成员,给其洗脑, 使其甘愿送死, 把宗教作为恐怖活动的工具 。以伊斯兰教为例, 恐怖主义者利用伊斯兰教中的圣战意识 ,为其暴力倾向提供理论依据。《古兰经》麦地那篇阐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其中提到了伊斯兰对抗麦加的古来氏人、犹太人的圣战思想 ———“你们为主道而战” ,“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式” 。那些为圣战而牺牲的人并不是真的死亡,他们“在安拉那里享受给养” 。恐怖主义者将《古兰经》中的圣战思想加以曲解 ,成为他们发动恐怖活动的“理论依据” 。但是 ,无论是考察宗教的历史还是分析宗教的本质, 宗教与恐怖主义并无必然的联系。自宗教出现以来 ,就一直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世纪的宗教甚至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万流归宗的地位:世俗的统治者必须从宗教中获得合法性支持, 科学成为神学的奴婢 ,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凡夫俗子在思想方式和行为举止上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宗教在中世纪的强势地位 ,使教会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并发动了血腥的宗教斗争和宗教迫害 。宗教裁判所和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异教徒的苦难和不同教派之间的残杀 ,形成了一种宗教恐怖气氛。但是 ,尽管中世纪是一个让教徒恐怖的时代 , 却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时代。与当代恐怖主义相似的事例在宗教史上并不多见。宗教在长达几十万年的历史特别是20 世纪之前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未催生恐怖活动的事实 ,充分证明了宗教与恐怖主义并无必然联系。

(二)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过程中 ,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民众正当的宗教信仰 ,坚决予以保护 ;对于那些借宗教之名 ,行恐怖之实的宗教极端主义 ,严厉打击 。反恐必须标本兼治, 仅仅以暴治暴并不能斩草除根 。如果过度使用了暴力, 伤及了无辜平民 ,还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加大反恐难度 。目前 ,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 关键必须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缩小南北差距、平息地区冲突 、尊重不同文明 、开展平等对话 、共建和谐世界 。绝望人群的消失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将使恐怖主义失去存在的土壤, 恐怖主义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 。国际社会应采取立法、行政 、司法等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反恐应有利于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繁荣 。国际社会为打击恐怖主义所采取的措施 、手段和方法 ,都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

【反恐知识论文】

界和平的长远利益, 有助于缓解和解决国际和地区紧张局势。而不应加剧民族矛盾、宗教仇恨、文明冲突和人民隔阂。反恐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新契机、对话与融合的新起点 、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新动力 。恐怖主义危害无辜民众的生命和安全。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际安全出发 ,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时 、何地 、针对何人, 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的反对立场 ,绝不姑息 。在反恐问题上不能实行双重标准, 更不能借反恐之名, 行霸权之实。2006 年 9 月 8 日, 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反恐战略》 , 以协调和加强联合国各个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

的努力 。这是联合国 192 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的全球战略达成一致意见 。《全球反恐战略》由一份决议和一个行动计划组成 。决议说 ,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因此要“坚决和明确地强烈谴责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不论其在何处发生 、何人所为和何种目的” 。决议还重申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普遍准则 , 例如维护 所有国家的主权平等 , 尊重各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不采取有悖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 不以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处理国际关系等 。决议强调 ,为最终达成全面的国际反恐公约 ,成员国将尽一切努力来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其中包括制定“恐怖主义”的法律定义。行动计划中包括了各个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原则承诺和具体措施 ,如执行所有联大和安理会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过程中遵守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国际法、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因素 、继续加强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

中国应与周边国家 ,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东盟国家加强在已有的反恐框架内的合作 。不断完善反恐情报交流网络 ,加强跨境反恐行动的协作 。另外,要加强全球反恐合作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强联合国在全球反恐行动中的权威地位 , 重大的跨国反恐军事行动需要联合国的授权, 反对反恐行动中的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 ,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宗教 、特定的文明相联系 。同时,反对过分使用武力 ,防止伤害平民。我们在坚持自己宗教信仰的同时 ,也应尊重其他人、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各个国家、民族、种族都应和谐共处,而不是利用宗教 ,排斥异己 ,诉诸暴力。

反恐知识论文(三)
形势与政策之反恐论文

浅谈恐怖袭击及对策【反恐知识论文】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表明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底线,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稳定和地区安全的首要威胁与影响和平发展的强大阻力,被视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和地球面临地“十大危险” 之一,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国际、国内一些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也存在恐怖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反恐法律体系,采取与他国携手、共同应对,加强反恐宣传等形式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

如今,特别是进入2014年之后,我国也频繁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1. 黑龙江佳木斯恐怖杀人事件

2月14日,佳木斯市向阳区站前路一小区发生一起杀人案件,包括母亲、儿子、女儿、女儿的孩子及女儿男友在内的5人死亡。24日,一位亲属发现联系不上这家人,又打不开家中房门后报警。民警到现场后,发现5人死亡。

2. 昆明恐怖事件

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事件发生初期时媒体称之为“昆明火车站砍杀”,在人们没有任何警惕性情况下造成29死143伤,已有10名遇难者和多名受伤者名单被公布,名单还在持续更新中。

3. 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当场造成39人死亡94人受伤。 我国为何和发生如此之多的恐怖袭击事件?

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有国际大背景,也有国内的原因。恐怖活动是一个国际问题,首先是针对西方的,但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恐怖祸水引向中国,利用境内外三股极端势力在中国制造事端。至今,西方政要还不时会见达赖、热比亚等分裂势力头目。如果说国际大背景难以控制,国内的事情是可以做好的,而且必须做好。在此必须提及“两少一宽”政策。就是八十年代提出的“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从此这一政策形成了我国的民族刑事政策。后来,这一政策上升成了法律。不能不说,这一政策副作用明显,产生了不良的政治效果和严重【反恐知识论文】

社会后果。有的地方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宽大无边,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成了空话。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为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犯罪行为开脱罪责,减轻或逃避惩罚。可以说“两少一宽”政策成了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犯罪分子的“护身符”。对犯罪分子的宽大等同于对犯罪行为的纵容,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伤害。“两少一宽”政策加大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刻意强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化、宗教化,助长了少数民族地区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还美其名曰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为极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面对如此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是健全反恐法律,为反恐提供法律依据。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法律没有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等、作出明确定义,这直接影响了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和对涉恐资产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合作。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在反恐立法上迈出了第一步,为反恐指明了方向。 二是构建反恐体系,为反恐提供机制保障。早在1982年,我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这是我国反恐力量的较早雏形。2004年,公安部成立反恐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武警、公安特警和军队为主的一线反恐力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去年,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升级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反恐怖工作的领导。而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强化反恐战略顶层设计的又一重大步骤。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为反恐营造有利环境。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国际公害。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快车道,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外合作反恐的成功典范。

反恐任务,任重而道远。

反恐知识论文(四)
论高校反恐教育

  摘 要:高校恐怖事件涉及到学生、学校、国家的安全及未来发展,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反恐教育,它是整个国家、学校、学生的安全互动与反馈过程。高校反恐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生命安全、国防安全等意识的提高,从而可以促使其远离恐怖分子的引诱与迫害。因此,高校反恐教育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政府应积极探索、构建及推广高校反恐教育战略体系,并督促反恐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恐怖主义;恐怖活动;反恐教育;高校;实施战略
  自“911”以来,恐怖主义成了世界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年来虽然国际上加大了反恐力度,但是恐怖活动仍在持续,并没有从根源上消除。2008 年30日,位于西班牙北部潘普洛纳的纳瓦拉大学校园停车场内发生一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21人受伤,这让人们猛然惊醒,高校也有可能是恐怖分子的制造恐怖活动的对象。
  在中国也同样面对着恐怖分子日益本土化的趋势, 重视高校反恐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反恐意识,从而提高其生命安全素质和心理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我们应该提倡的高效的反恐策略。
  一、高校反恐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恐怖”,在汉语里原指“由于受到威胁而引起的害怕心理”[1]。在英语里,“terror”(恐怖)的意思是“extreme fear”[2]也有与汉语相同的含义即极度害怕。比较得出,在这两种语言体系里,恐怖都倾向于制造一种心理的恐慌[3]。以此为出发点,“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从而引起心理恐慌的行为[4]。笔者认为,恐怖活动,不仅仅包括某些组织出于政治等目的而通过暴力或毁灭性手段制造恐怖行动,也包括个人出于私人目的而制造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比如马加爵事件。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5]。
  学校反恐教育是融国防教育、爱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6]。学校反恐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国民远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的引诱和迫害。本文中的反恐既包含反对个人、组织等制造的恐怖活动, 又包含反对个人、集团或国家恐怖主义犯罪行为。高校反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让学生在面对恐怖事件时能够坦然应对、自救互救教育, 又包括对学生进行远离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我国高校急需反恐教育
  英国智库牛津研究小组指出: 反恐怖战争需要民间团体、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结成联盟,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不一定用军事手段, 但一定要用文化和教育的方式来进行[7]。针对恐怖活动的频发以及恐怖主义日益本土化,甚至蔓延至校园,高校急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恐教育。
  1.我国高校反恐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是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是依然可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对象,也可能发生恐怖活动。某些大学生或社会人员的不健康心理或对于现状不满导致的仇视社会心理,会导致在高校发生惨烈事件,从而让高校蒙上一层恐怖的面纱,甚至某些有组织的恐怖分子直接策划高校恐怖活动,影响高校安全。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反恐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于2008年颁布《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全民反恐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在高校反恐教育中,虽有多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对高校反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反恐教育体系有待构建和完善。政府对高校的侧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相对减轻了对高校反恐教育的重视,而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文化功能也未能很好的促进反恐教育的推行,从而导致反恐教育战略体系未能全面构建。
  缺乏可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资金的投入。由于政府同级部门以及高校之间缺乏协调,因此很多公共安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反恐教育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众多高校并未开设系统的反恐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学生以自我教育为主。高校的重心侧重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及社会技能的培养,众多高校为将反恐教育纳入日常课程。由于还没有开发想成统一的反恐教育理论体系及实践演练模型,也影响了高校反恐教育的开展,学生反恐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
  部分高校虽然开设反恐教育校本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单一,实际演练难以实施。某些高校开设了校本反恐教育课程,但多是一理论学习视频教学为主,同时由于教学场地等的协调性,难以大范围的实行反恐教育现场真实演练。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对反恐教育的重视性不够,反恐教育的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以及相关的监管缺乏,也影响了高校反恐教育的有效实施。
  2.学校反恐教育的迫切性
  国际大环境要求加强反恐教育尤其是高校反恐教育。目前国际上反恐行动在持续进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有效防范恐怖袭击。国际反恐战争能否取得完全性胜利, 一定程度上讲取决于能否有效消除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8]。对意识形态影响的最大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反恐教育大范围的推行,可以从根源上阻止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
  高校反恐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构建和谐高校的题中之义。某些个人由于自身原因制造的影响重大的恐怖活动,比如食堂投毒、马加爵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控制性,通过反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同时通过心理的疏导可以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高校通过反恐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校园和谐。
  高校反恐教育是学校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高校通过反恐教育既促进了校园安全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远离恐怖分子的引诱和迫害,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   加强高校反恐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 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构建高校反恐教育实施战略体系
  开展推行高校反恐教育,首先必须构建高校反恐教育实施战略体系。高校反恐教育要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实行并形成统一联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结合社会有效资源,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框架下,进行知识与技能等全方位、全过程、多方法整合的综合教育。
  1.宏观方面
  科学规划,增强高校反恐教育意识的前瞻性和战略性。要把高校反恐教育置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全面推行。恐怖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严重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对社会风险因素的研究、评估就非常重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把握高校反恐教育,及时防御高校恐怖事件的发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潜在的突发风险,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反恐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反恐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应对恐怖事件的基本技能。
  全盘把握,促使形成反恐教育的系统系、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高校反恐教育要进行全盘把握、整体规划,让高校反恐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同时高校应对反恐时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实时调整教育策略,在动态中进行反恐教育,同时还需要紧密衔接历史保持高校反恐教育的连续性。
  整合可利用资源,确保资金的充分投入。高校不是独立的个体,在高校中进行反恐教育需要社会因素。要充分调动社会有效资源,为反恐教育提供后备力量及实际演练指导机场地。同时。资金的涌入可以为高校反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这就需要政府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投入,为高校反恐教育提供物资保证。
  完善高校反恐教育相关的制度,颁布高校反恐预案,确定高校反恐教育立法。高校反恐教育的全面推行,需要制度的保障,这就需要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颁布反恐预案,使高校在遇到重大突发恐怖事件是能及时有效的处理。若能把反恐教育纳入到相关教育法律高度,便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反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微观方面
  开发反恐教育校本课程,加强反恐教育的知识性教育。高校反恐教育重在学校,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同时加强反恐相关知识以及时事的传递。促进学生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恐怖主义的最新特点及动态,使学生能自觉原理恐怖事件。
  学生、学校、社会全局互动。大学生是高校反恐教育的主要对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成学生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连接,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全局互动。
  高校反恐教育要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演练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高校在进行反恐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组织一定的实时学校反恐演练,现场模拟恐怖事件的现场,培养大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由于学生已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恐怖主义的成因、实质, 认识恐怖主义者的手段和目的, 并反思以往学习的反恐知识, 进而形成正确的反恐观[9]。
  总之, 我国面临着个人或有组织的恐怖活动及恐怖主义犯罪的多重威胁, 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 社会的稳定安宁, 使我们的青年才俊远离恐怖活动的影响及恐怖主义的意识操控, 教育工作者应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建构高校反恐教育体系, 努力加强大学生的反恐技能, 提高大学生防恐素质,使我们的大学生远彻底离个人或有组织的恐怖分子的威胁与迫害。
  [参考文献]
  [1]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高一飞.有组织犯罪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丛卓义 外国反恐立法的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8( 4).
  [5]http://baike.baidu.com/view/8222.htm
  [6]杜学元, 焦润丽学校反恐教育之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年2月.
  [7]反恐不探源愈反愈恐[N]1 大公报, 2007- 04 - 12(A29).
  [8]戴维・伊森博格. 全球战略报告: 美国威望大挫, 多国局势一片阴郁[N]亚洲时报, 2007-09-25.
  [9]杜学元, 焦润丽学校反恐教育之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年2月.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反恐知识论文(五)
强化基层反恐能力 从源头上解决反恐问题

  摘 要 上个世纪以来,各种国际恐怖主义逐渐兴起,被称为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组织多达1000多个,而行动活跃、破坏力强、影响大的组织也有几十个。进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基层反恐能力 反恐
  作者简介:宋海军,河南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40-02
  一、目前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现状
  当大规模的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解除之后,恐怖主义问题愈来愈成为影响当前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的世界格局是稳定的,和平的,但是仍有不少不安定的因素存在,世界各国人民也不时的受到恐怖主义活动的侵扰和危害。从目前世界上所有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的形势和发展现状而言,恐怖主义组织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产生的原因非常多,错综复杂,而且是随着其所在的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相互渗透,恐怖主义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演变脉络。
  目前,从恐怖事件的发生的频率以及其造成的危害来看,主要有2种恐怖主义活动是最为猖獗的,影响也最为恶劣。首先,第一种是宗教极端恐怖主义活动。这种恐怖主义活动的代表就是“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组织。这些恐怖组织主要以美国以及其盟国为攻击目标,宗教恐怖主义所采取的恐怖活动非常极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的恶劣。另外,第二种典型的恐怖活动是民族分理性的恐怖活动。这种主要是基于民族主义,活动范围广,影响也非常大。俄罗斯莫斯科地铁连环自杀案就是由民族分离性恐怖分子“黑寡妇”一手策划的。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恐怖主义活动的主要重心是集中在亚洲地区。亚洲地区国家的反恐形势非常的严峻。可以看出,土耳其、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国家受到的恐怖袭击的频率以及破坏性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这一带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恐怖地带”,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此区域频发。虽然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也曾发生过一些恐怖袭击事件,但是相比于中东地区,其受到的恐怖注主义的压力是比较小的。
  除以上两点以外,恐怖主义活动目前正向着大众化的袭击对象转变。近些年的恐怖主义的活动已经由特定的人物向普通的大众转变。由“911”事件为标志,恐怖主义的袭击对象和范围正在不断的发生转变,逐步扩大,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讯号。因为这种转变的破坏力更加大,对没有防御能力的普通民众的袭击将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和动荡,无辜人群成为了恐怖主义活动的牺牲者。
  恐怖主义分子经过不断的发展,组织活动的方式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除了传统的爆炸、暗杀、绑架之外,还出现了新型的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例如,目前比较多的自杀式的炸弹袭击。这种恐怖袭击是最难防范的,同时造成的危害是及其大的。目前很多恐怖活动都选择女性或者儿童作为自杀式人体炸弹的对象,可见恐怖主义活动的残酷性。另外,恐怖主义活动还会使用作战武器组织恐怖活动,而对象仅仅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
  因此,针对如此恶劣的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应该加强反恐力度,保护平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从我国国内近十年来的反恐情况来看,我们同样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和恐怖主义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危险。我国受到了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侵扰和危害非常多。
  二、完善基层反恐的一些看法
  在当今的很多恐怖主义组织中,宗教性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一些极端狂热的宗教信徒成为一次次恐怖事件的主角。有人认为“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为普遍与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类型。西方国家有些学者曾提出过“文明冲突论”的问题,他们倾向于将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反西方的恐怖主义,因此也是国家恐怖主义的根源。根据恐怖主义行为主体的划分,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恐怖活动,另一类是非政府恐怖活动。一国政府用恐怖主义手段来对付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属于政府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利比亚、伊朗等国就常常受到这样的指责。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一个大类,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
  恐怖主义形式复杂多变,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国际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之前我们对待恐怖主义的办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即常常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术,哪里出事了,就往哪里增派重兵把守和武力弹劾,甚至以国家的名义发动一场反恐战争。从9·11事件爆发之后,无论是美国的布什政府、还是俄罗斯的普金政府,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实际收效并不算好,可谓事倍功半。各国政府决不应该过分迷信武力解决之唯一方案,步美国和俄罗斯的后尘,重蹈其反恐之覆辙。我认为我们应在缓和地区及国际紧张局势、消除贫困和加强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时开展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为了减少恐怖组织和不法分子对国家主权和人们利益的破坏,各国必须统一认识,树立警惕意识和采取保卫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和惩戒恐怖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为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认识。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公约。其次,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另外,需要以超国家组织弥补现行国际反恐漏洞;最后,还需要寻求国际反恐的共同基本原则。
  面对恐怖主义在我国境内的分裂活动和一系列破坏国家安全与人民财产的事端,我国政府注重加强国际合作,立足预防,主动出击,高效处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一是加强反恐怖立法工作,为预防打击和制止各种恐怖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惩治恐怖活动犯罪,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二是完善反恐怖工作机制,增强反恐怖的组织、协调功能。我国为加强反恐怖工作,已成立了国家反恐怖协调机制,并在公安部设立了反恐怖局,具体负责研究分析反恐怖情报信息,制定对策,协调推动预防和依法打击恐怖犯罪活动的各项工作。三是加强反恐怖力量建设,积极开展侦查破案工作。对已经发生的恐怖活动,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侦查,尽快获取证据,依法打击处理。四是通过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双边机制,加强反恐怖的国际合作。五是采取多种措施切断恐怖主义组织、恐怖主义分子的资金来源。六是做好情报调研和发动群众等基础性工作,积极、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我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原则立场,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民众的反恐知识和反恐意识,及时报道我政法机关在打击恐怖犯罪活动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外反恐斗争的经验和国际惯例。在全球反恐合作领域,中国应坚持主张反恐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倡导新型安全观,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反恐决议,积极参与联合国创制反恐法制进程,对于中国已经加入的反恐国际公约,中国都认真履行条约义务,开展各项工作;在区域性合作方面,中国加强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反恐合作;在双边合作领域,中国不仅加强和一些大国的反恐合作,还加强了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有关国家执法部门的反恐、执法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订立双边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协定。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防止恐怖主义的繁衍。   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反恐趋势,我们个人要灵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恐怖主义形式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要做到有的放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根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三、结语
  恐怖主义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一大难题,当然也存在于一些国家内部,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和冲突激化后的产物。尽管很多恐怖主义活动通常是以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出现的,但是这些恐怖主义组织往往有着国际背景,一次极具震撼的暴力犯罪活动离不开强大后盾的支援,他们不是单一的个人或者小团体,而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财力支持的权利集团。在每一次恐怖主义活动发生之后,都不可能剿灭其全部势力,而残余势力会继续作恶,成为各国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在防范和惩治恐怖主义过程中,各个国家不能选择单纯依靠武力来解决恐怖主义势力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危害;而是要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利益等多方面考虑这一问题。将预防恐怖主义的分裂和破坏活动纳入正常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考虑范围,积极致力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和安全保障层面建立防御体系,达到从根本上消除恐怖活动的隐患因素,而不是继续扩大贫富差距,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真正实现共赢、共享、共存的全球发展战略,才能有助于更好地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让世界各国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中迎来新的黎明。
  参考文献:
  [1]陈静,王泽东.当前我国面临的恐怖之一威胁及反恐对策.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
  [2]郝然,李红.中国反恐主义对策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反恐知识论文(六)
美国反恐政策

  【摘要】作为一只已存在了几百年的“幽灵”,国际恐怖主义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它已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恐怖主义三个阶段,它的威力有增无减。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因其信仰和外交政策的原因成为受到恐怖袭击最多的国家。在世人震惊的“9・11”事件后,美国将打击恐怖主义的地位提升为极为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的反恐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美国;反恐政策;演变
  中图分类号:K15
  关于恐怖主义的界定,全球至今未能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给予不同的政治倾向和视角,人们必然会对恐怖主义秉持不同的看法,因而提出不同的概念界定,做出不同的阐释。卡尔・多伊奇认为,广义地说,恐怖主义是个人或集团使用暴力行动或威胁以改变某些政治进程的结局的策略。[1]荷兰学者施密德(Alex Schmid)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政治恐怖主义》中考察了109种有关恐怖主义的不同界定,对它们所强调的不同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暴力、政治性、对恐惧感的强调、恐吓以及(心理的)影响与预期的反作用占据前五位,在各种要素所占比重中均超过了40%。[2]
  施密德所列出的要素多达22项,其本人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也涉及了其中的大部分,作为一个概念的界定显然过于复杂。
  个人较为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少军研究员的界定: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3]这个定义强调了恐怖主义的政治性,其暴力的有组织性,制造心理影响的目的性,并且强调了恐怖主义是不同质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接下来将阐述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各具特点的反恐政策。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频繁遭受国际恐怖主义的袭击,随着恐怖主义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美国的应对措施也经历了阶段性的演变。
  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确定反恐政策的开端
  在此之前,美国长期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而且国内恐怖主义问题,也不需要在外交政策上有所反映。1969年巴西恐怖分子绑架美驻巴大使查尔斯・埃布里克(Charles Elbrick),美国政府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政策以应对类似事件,只好请求巴西政府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交换人质。这表明,为了拯救一名大使的生命,美国不惜与恐怖分子妥协,但这种妥协并不是美国的一贯作风。第二年,美国国际发展部顾问丹尼尔・米特利奥尼(Daniel Mitrione)在乌拉圭被图帕马罗城市游击队员绑架时,美国政府就采取了强硬态度,拒绝与恐怖分子谈判,导致顾问惨遭杀害。由这两起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既没有确定的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政策,也没有设专门机构处理恐怖事件。如果说能在某个方面体现出一致性和连续性,那就是“应付”和“实验”。
  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客机开始经常被劫持,海外设施也经常受到袭击。1972年9月5日的以色列运动员被劫持杀害促使尼克松政府同年9月22日建立了一个“反恐内阁委员会”,以研究恐怖主义对策、统一协调各种力量打击恐怖组织。这是美国开始具有确定反恐怖政策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反恐政策确立的机制性基础”。[4]但此时,美国政府并没有把恐怖主义视为重要的安全问题,这个委员会也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作用,1977年就被解散了。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处理恐怖主义问题执行双重政策:一是为绑架、劫持等涉及人质和谈判的恐怖事件制定的(温和)政策,二是为爆炸、暗杀等激烈的恐怖活动制定的危机处理方案。[5]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尝试了强硬与谈判两种政策,一般说来还是给各种反美暴力活动保留了妥协与谈判的渠道。
  二、20世纪80年代:先发制人
  这十年主要是里根和老布什总统时期。在里根时期,与苏联的冷战仍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部分,但是由于国际形势逐渐缓和,开始更多地关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而老布什时期,美国的主要精力被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所吸引,一方面是国际社会中反美活动相当有限,另外美国也没有将恐怖主义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里根当局反恐政策中的强硬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从1981年到1984年,里根政府以反应性威慑作为反恐怖的主要战略,更加倾向于武力甚至是先发制人的战略。1983年颁布的《关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总统特殊指令》将立法、军事手段和制裁作为反恐怖的三大支柱,美国反恐三原则渐渐浮出水面:一是“不妥协原则”,即不同恐怖分子妥协或做交易,不向恐怖分子的威胁屈服;二是“一般犯罪原则”,即将恐怖分子当做一般的罪犯对待,不因为其政治目标而给予政治避难权和豁免权;三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支持者”,与其他友好国家一道,建立强大的反恐能力。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待恐怖主义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由开始更多地关注恐怖主义,政策上由六七十年代的强硬与妥协相结合逐渐变为反恐三大原则,将立法、军事手段和制裁作为反恐怖的三大支柱。但是,这种重视程度是相当有限的。
  注释:
  [1]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44.
  [2]Alex.P.Schmid,Albert J.Jongman et al.Political Terrorism.A New Guide to Actors,Authors, Concepts,Data Bases,Theories,and Literature.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1988:5-6.
  [3]王逸舟.恐怖主义溯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
  [4]Mar A.Celmer,Terrorism,U.S.Strategy,Reagan Policies,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1987:113.
  [5]Ernest Evans, Galling a True to terror: The American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1979.
  [6]www.insa-india.org/an-oct8 - 7.html[DB/OL].

反恐知识论文

http://m.zhuodaoren.com/fanwen288924/

推荐访问:关于反恐的论文 国际反恐论文

论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中混泥土的施工管理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下一篇:古镇开发与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