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扶贫写作的战略意义

2016-11-11 党课专题 阅读:

【一】:学习习近平扶贫战略思想

[原创]学习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

王思铁的博客

文/王思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结合世情国情和贫困地区区情,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深刻阐释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以及对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延伸,是伟大中国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关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和与国际减贫合作并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一)新时期世情和国情的变动,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这就要从世情国情的变动看,而今天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着力反贫困则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从世情变动看,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继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依赖出口的拉美国家收入来源的途径日渐凋零,贫困重新抬头;在美国首先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受到冲击;对中国出口受到影响,经济增长趋缓压力加大。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分配更加不公、贫富差距一再拉大、人民生活贫困,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从国情变动看,“两个一百年”目标,伟大“中国梦”的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逼,不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口;反腐败、促民生,“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即迫在眉睫。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时代提出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是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上来,继而提出并形成了包括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缩小贫富悬殊、克服粗放扶贫,这是新时期我们扶贫开发的客观需要。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虽然没有中国,但是中国已经快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这是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七年下降,尽管如此,仍然超越0.4的警戒线这一数值。我国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扶贫开发,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普贫”转向“特贫”、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多方面原因,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一句话,就是扶贫的粗放问题突出。对面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倒逼,为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小康,难在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扶贫重点县和片区县摘帽是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然而与过去相比,贫困面虽然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却是那些底

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全面小康必须补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这就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超常举措加以解决。任务越是艰巨,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精髓的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特别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条件。邓小平强调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来,他又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

(五)党领导的扶贫开发活动以及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条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近百年史,可以说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党的一大纲领就明确提出,“社会阶级区分消除”,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建国初来的前30年,我国农村扶贫主要是救助式扶贫。改革开放特别是以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进入了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扶贫项目,有7亿多农村贫困居民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30来年的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加快脱贫致富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为民情怀、精准扶贫、求真务实是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全面把握、辩证运用。

(一)为民情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这也就是为民情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就是就是突出“群众的感受”。他强调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出身在家世显赫的革命家庭,受到了为民情怀的良好熏陶。他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一呆就是7年。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延安插队到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进一步培育了他的为民情怀。他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还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他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直以来,他总是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至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15次考察农村扶贫工作,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带感情、看真贫、访最贫。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情浓于水的为民情怀,是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基石,更是我们特别是扶贫人需要学习的根本。

(二)人民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胸中装着的是肯定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民共享的坚定理念。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讲话中,他引用了《道德经》“以百姓心为心”的话;在2015新年贺词中,他又说“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同年10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语录,亲切质朴、深得民心,也说明了人民对于执政党的分量。他对贫困地区群

众的关爱、对加快扶贫开发的急切,溢于言表。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说“要坚持以民为本,民有所想所求,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他始终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关心贫困百姓生活、始终牵系扶贫工作的推进。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切为民、人民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三)精准扶贫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积极倡导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6月,他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提出著名的“六个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并强调“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做到“四个要”:一是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二是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三是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四是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我们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

(四)求真务实的思想。“近所当近,平其不平”,大家可能知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座右铭;可是还有“自豪不自满,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这也是他的又一座右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在在湖南考察时,他强调,“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地区去,多到贫困地区去,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他明确指出“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这个事,不能搞数字游戏。”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五)统筹全局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思考扶贫开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他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他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不能”: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了“五个事关”,即“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深刻阐明了扶贫开

www.fz173.com_东西扶贫写作的战略意义。

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六)勇于担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峰,以勇于担当的崇高境界引导全党,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他强调“三个肩负”,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肩负着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肩负着对党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对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党的责任,有机地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七)主体作用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他还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他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八)减贫合作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中国的减贫事业,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他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给中国的减贫工作开创新局面,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减贫已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他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减贫的根本途径是发展。他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他强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推进共同公正发展,尽快实现全球脱贫,他提出减贫合作的“四个着力”:“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和“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和倡议,以开创减贫合作新境界。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通过减贫建立起来的合作平台也将越来越大,世界减贫需要中国新贡献,同时也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此,他指出:“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九)综合治贫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细致的理论谋划,指导全党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联动,采取“一套政策组合拳”方式综合治理贫困问题。

1.在扶贫开发地位作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他强调“两重中之重”,他说“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2.在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上,他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

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

3.在扶贫开发实施路径上,他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4.在扶贫开发改革创新上,他强调,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5.在扶贫开发方式转变上,他强调“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找准路子,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他要求: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6.在扶贫开发根本之策上,他突出强调教育扶贫,“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扶贫必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7.在扶贫开发突出位置上,他一再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8.在扶贫开发医疗救助上,他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他要求“领导干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因病致贫、因病返病是多年来农村扶贫的大敌,因病致贫的占五分之二以上,因此,他提出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扶贫开发政策、财政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扶贫工作队、社会扶贫、新农村建设和人口较少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

东西扶贫写作的战略意义

http://m.zhuodaoren.com/dangzheng521109/

推荐访问: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

党课专题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两学一做你演讲稿 下一篇:三严三实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