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2016-08-23 工作总结 阅读: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一)
孙中山与中国民主化

孙中山与中国民主——浅谈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龚 伟

【内容提要】一百多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文明富强,经历了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再到“全盘西化”的不断探索过程。孙中山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含义宏远、思想深邃,直到今天仍然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欲从孙中山民主思想形成过程,来剖析“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思想渊源与其现实意义,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民族、民权、民生”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 三民主义 传统儒家文化 西方民主思想

一、 “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一位里程碑式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他关于实现中国近代化的思考和论述,都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欲研究孙中山民主思想,必须从孙中山成长的历史环境和其倡导 “三民主义”思想入手。总结和回顾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过程,对正确认识孙中山民主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名帝象,读书后取名文,号日新,字明德,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以后,则常以中山为名。早年的孙中山似乎对政治并没有特别的兴趣,这一点正如其在《我的回忆》中所讲的:“到1885年我18岁时止,我一直过着像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与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他又说:“1892年我得到了一张准许以内外科医生的文凭。我多方设法寻找了一个可以开业的地点,最后决定到珠江口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去碰碰运气。直到这个时候,还不能说我对政治有过什么特殊的兴趣。”[1]

但孙中山出生及成长的时期,正值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变革时期,风雷激荡的社会变革,无疑对孙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孙中山看到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才激发了其救人民于水火、揽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感,并开始了其挽救中华民族的思考与探索。这正如孙中山曾说过的:“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并声明,中国之革命是 “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2]因此,笔者认为,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所谓“三民主义”其实就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概括来说,“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具体而言,“三民主义”的含义为: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国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3]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三民主义”的历史演变

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民国11年(即公元1922年6月)陈炯明的部队进攻广州大总统府时遗失,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16次讲演的纪录。笔者认为,“三民主义”形成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同盟会成立之前的雏形阶段。根据考证,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萌芽阶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1883年7月孙中山自檀香山启程归国,尤其是到了香港以后,孙中山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1886年春夏间,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华南医学堂读书后,便经常发表爱国言论,并以“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等作为宣传口号。1890年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后,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游走于香港、澳门、香山等地之间,发表不满清政府的政治言论,并经常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三人聚会,互抒救国抱负流露了对清政府尤其是洋务派在对外反侵略斗争中的软弱无能表现了强烈不满。[4]

“三民主义”真正初具雏形,并正式以革命纲领的形式提出则是在兴中会创立之时。清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兴中会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因广州起义失败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5]正是由于在此过程中经过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学习,三民主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后来的同盟会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视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属民权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则被认为是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第二阶段,同盟会成立至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以下简称“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前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革命形式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孙中山先后参与并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6月)、钦廉防城起义(1907年9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和云南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数十次反帝反封建的武装起义,并最终迎来了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一举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创立了中华民国并被推选为临时大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总统。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基本实现,孙中山本人也转向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积极主张修铁路、兴水利等实现民生主义的工作,并最早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设想,但随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孙中山又被迫开展反袁护国运动。在这个阶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理论”的探索上了,更多的则是付诸于实践,“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并日趋成熟完善。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依据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方面均提出了系统、具体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针。例如,在民族方面,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修改为“五族共和”,抛弃了过去单纯的“大汉族”主义;在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6]在经济方面,主张:“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格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7]在文化方面,孙中山指出:“发扬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8]即主张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扬弃的借鉴外来文化;在外交方面,孙中山认为,世界各国应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和睦相处、不恃强凛弱,并主张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等。

第三阶段,国民党一大之后至今,即“三民主义”的发展和真正贯彻实施时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屡屡受挫,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并在国民党一大中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标志着孙中山思想的伟大转变,赋予了“三民主义”以新的含义。通过联合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工人、农民阶级和社会主义俄国,为“三民主义”注入了

新鲜血液和新的生命力,并最终成为国民党新的政治纲领。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国民党一直视“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为凝聚岛内各阶层共识的思想武器,而积极在岛内宣传并推行之。

三、“三民主义” 的思想渊源

众所周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自然“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孙中山本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孙中山10岁入私塾,12岁去檀香山17岁归国,后因革命需要先后有30余年在海外度过。因此,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9]

首先,“民族主义”所要求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是传统汉族正统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例如,孙中山曾说过:“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哪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他又说,“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外来的总数不过一千万余人。所以就大多数说 ,四万万中国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显然,“民族主义”中的“恢复中华”是指恢复汉族人统治的中国。虽然后来孙中山对“民族主义”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但仍然带有明显的狭隘性。也正是为此,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才饱受反对者的诟病。

其次,“民权主义”是儒家“仁”的思想和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统

一。“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要求统治者在不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尽量施行“仁政”,给人民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福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孙中山综合运用儒家“仁”的思想与西方民主法治思想,制定“五权宪法”、“建国方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二)
2017届通史版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单元测试

2017届通史版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单元测试

1.(2015·保定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到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修订法律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查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

沈家本屡屡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予领事以裁判之权,„„立权日削,后患方长”的信息来归纳原因。(2)第一小问特点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的信息来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评价从法律近代化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积极性,从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保留封建色彩的角度回答消极性。

[答案] (1)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

(2)特点: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积极作用: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相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局限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2015·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当时清政府的内外处境、思想渊源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回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内容即可。第(2)问,回答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作用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回答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即可。

[答案] (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

的启迪。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及近代工商业。

(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

(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

3.(2015·石家庄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立宪派政治主张及其实践,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第(1)问政治主张直接从材料中概括,背景从当时政治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主张作答;第(2)问从思想宣传和政治实践评价其积极作用,另外从其妥协性概括其局限性。

[答案] (1)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4.(2015·江西省南昌市调研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说:“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

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军法,以革命军担任打破满清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败„„第二为过渡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约法(非现行者),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之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监察院。宪行制定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于国民大会负责。„„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拟在此时期施行宪政,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

(1)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指出其积极意义。

(2)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指出每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材料看,孙中山如何“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

[解析] (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全面准确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第二小问,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实践可知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结合材料中体现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可知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民主化。(2)第一小问,材料中明确指出了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和主要任务,故组织语言准确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找出孙中山民主构想中借鉴西方的内容,总结说明即可,例如: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的思想,并设计了实现民权的各个步骤。

[答案] (1)设想:实行县级自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总统由各县代表选举;总统组织行政院并须经立法院同意;中央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实行直接民权。积极意义: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

(2)主要步骤:第一,实行军政,任务是推翻专制制度;第二,实行训政,任务是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进步,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第三,实行宪政,任务是实行直接民权。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民主共和思想;倡行五权分立的思想,并设计了实现民权的各个步骤。

5.(2015·福州市期末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民主化

http://m.zhuodaoren.com/dangzheng349864/

推荐访问:中国政治民主化特点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工作总结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如何结合生产经营发挥主人翁意识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升企业软实力 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辽宁省